联系我们

联系人:王老师

联系电话:19103817076

座机1: 0371-65350376

座机2:0371-65351916

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消息 > 媒体报道

《随父母郑州来乞讨四胞胎不知愁滋味》·后续 四胞胎来接四胞胎“回家”

发布时间:2007-11-09 阅读量:3287

1109a0902.jpg

1109a0902.jpg

  □记者路六居实习生王晶晶王娟文首席记者张鸿飞实习生魏志阳图
  昨天上午,虽说不是周末,郑州人民公园西门一侧却显得十分热闹,不少看到本报A11版刊登的《随父母郑州来乞讨四胞胎不知愁滋味》报道的市民或骑车或坐公交车赶到这里,仅仅是为了向从驻马店正阳县随父母来郑州乞讨治病的四胞胎献一份爱心。中午12时,郑州市康达能力训练中心主任张桂娥带着该中心去年6月收留的四胞胎也赶了过来,用车接正在乞讨的四胞胎一家“回家”。
  市民希望更多的人来帮帮四胞胎
  昨天上午10时,记者再次赶到人民公园西门,与前一天相比,这里热闹了许多,几十名市民从市区的各个方向赶了过来,尽自己的能力帮一帮这个不幸的家庭。
  “我也是来郑州打工的,没有多少钱,就拿10元钱,尽一份绵薄之力吧。”正在此时,一位女士抱着一个小男孩挤了进来,让小男孩把10元钱塞进了老大梦磊的手中。患有脑瘫的小梦磊接过钱,用眼睛呆呆地看着面前的母子,而他的母亲杨毛妮连声说“谢谢”。这位女士姓冯,她告诉记者,她打工的地方离此不远,看到本报的报道后,就步行过来看一看这四胞胎。她说,虽说她帮不上大忙,但四胞胎一家的遭遇让她心里挺难受的,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帮一帮这家人。
  过了一会儿,一个小伙子挤了进来,拿出一张20元面值的钞票递给老四梦真,转身就要离去。记者急忙上前采访,他却不愿透露自己的名字,只称姓樊,上午8时许看到本报的报道后,专程坐公交车从西郊赶了过来。
  渐渐地,来献爱心的市民越来越多,一位路过此处的阴大爷得知这一情况,也拿出2元钱递给杨毛妮,这位82岁的老人仅靠微薄的退休金生活,他说:“我自己也困难,要是经济允许,非好好救济这几个可怜的孩子不可。”
  就是这不多的2元、10元,就是这样一群好心人着实把这个饱经苦难的家庭感动了,父亲余中华和母亲杨毛妮嘴上不断说着“谢谢”,眼眶却已湿润。
  “回家”不让四胞胎过乞讨的生活
  中午,一个可爱的“四胞胎组合”牵着手走了过来,纷纷把新买的袋装食品递到随父母乞讨的四胞胎手中,献爱心的市民顿时被逗乐了,“又是四胞胎”。
  但,比起这四胞胎,新来的四胞胎是幸运的。他们来自河南省民权县林七乡焦庄村,因为家庭贫困,再加上四胞胎的过早降临,给这个原本贫困的家庭带来了高达6万元的债务。了解到他们生活的难处,2006年6月,郑州市康达能力训练中心的工作人员把他们从民权县接了过来,由该中心提供食宿,并送他们接受教育,还给他们的母亲黄红英找了一份保洁员的工作。
  “这个四胞胎我们也包了。”曾获郑州“爱心妈妈”称号的康达中心主任张桂娥对记者说,她通过报纸得知有四胞胎在街头乞讨,而且四胞胎中的老大还患有脑瘫,心里颇不是滋味。要治好脑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们中心正好可以进行脑瘫方面的康复训练,所以,就带着收留的四胞胎来公园接这四胞胎到中心“安家”。“随着父母乞讨对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来说没有一点好处,不能接受正规的教育,还要露宿街头,我们于心不忍。我想让这4个孩子到我们中心就读,食宿和学费全免,他们的父母也可以在幼儿园工作,我们负责发工资。”张桂娥说。
  看到正阳四胞胎的父母余中华和杨毛妮还有些犹豫,民权四胞胎的母亲黄红英流着泪对杨毛妮说:“这样坐在大街上,也不是办法啊。眼看孩子们就该上学了,最起码到了中心可以让孩子们有受教育的机会。”一句话说得杨毛妮连连点头,也许是想到了孩子现在的处境,她又抹起了眼泪。
  中午12时30分,这四胞胎坐车来到了康达中心,看着一个全新的环境,他们开心地玩起了滑梯,大口大口地品尝着中心为他们准备的美味佳肴。
  “感谢你们报社,也感谢那么多好心市民。”记者临走,余中华这样说。
  到昨晚记者发稿时,仍有不少市民打电话,他们很想去看一看街头乞讨的四胞胎,但下午在人民公园却没有见到。
  
  康达能力训练中心主任带着该中心收留的四胞胎,接街头乞讨的四胞胎回家。

来源:大河网
友情链接:

中方园校区:15981846548

共建合作咨询:19103817076(王老师)

地址:郑州市北环路中方园西区50号楼

Copyright© 2022 郑州市康达能力训练中心 豫ICP备11008710号 技术支持:郑州做网站-华久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