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特殊孩子的教育问题
发布时间:2011-12-03 阅读量:377
从事儿童教育治疗工作已二十五年有余,尤其在特殊教育领域,让我深思的是:孩子的心理康复和智力的关系。大家无意识中愿意做的都是“教”会孩子一些硬性目标即“显目标”,比如:孩子不认识红色,我就想办法让他学会;孩子不会蹦就尽力教会他蹦!但却忽视了孩子在此过程中的心理感受“潜目标”:孩子愿意玩吗?孩子感受到玩的快乐了吗?孩子在玩中强化自信了吗?孩子在玩结束时会恋恋不舍吗?孩子在玩中理解了什么生活规则吗?“玩伴”以身作则了吗?
为什么要让“玩伴”以身作则呢?
因为我们是孩子模仿和吸取信息的直观对像。如果我们一直以“指挥家”的角色展现在孩子面前,那么孩子从我们身上无意识学到的是什么?难道不是“自言自语”吗?(因为我们的孩子还不能很好的统合信息,在听不懂指令也不执行的同时,他是否认为你在自说自话,难道孤独症孩子症状的愈发严重和错误的训练方式无关吗?)。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在我们潜隐默化中无意识习来的。因此现代教育家王东华提出“习育”和“化育”的概念。习育:就是行为上的培育,是从微小最普遍的习惯慢慢过度到最根深蒂固的习性。在知识教育还没开始的时候,习育在孩子身上已经实行了。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身教先于言教,身教胜于言教,身教易于言教。身教是言教的基础,言教是身教的提炼、抽象与概括。能给孩子好的行为规范的老师才是合格的老师,能给孩子好的品德示范的家长才是合格的家长。即所谓“一个人种下去的是行为,收获的是习惯;种下去的是习惯,收获的是性格;种下去的是性格,收获的是命运”。“化育”:简单地说,化育就是人的精神上的培养,是人的灵魂的建设。同“习育”一样,精神上的成长只能靠精神上的感化,而不是靠说教就能给予的。
对于我们孩子的康复训练,比一般孩子更需要“精神领域”的培育,因为心理方面的不统合是导致孩子们痛苦的直接根源!众所周知,现在的所谓“神童”屡见不鲜。有的一岁多就会背几千首唐诗认识上百个字,有的不到三岁就会计算千以上的加减法,更尤甚者小小年级竟能未卜先知等!这些神童长大后的核心问题也显而易见——社会适应能力需要提高。甚至有的在行为上表现令出常人无法理解的偏差。
我们身边也不乏其例,家长带着孩子全国各地的求医问药后转入“康复之路”,本以为“柳暗花明又一村”,岂不知一不小心又会走入另一个“误区”——和时间赛跑,大量的“教”孩子知识,“逼”孩子说话(一些所谓的训练以自吹神奇的方法让孩子三个月会“说话”,六个月就上学,可能吗?一般孩子真正会说话也需要一年半的时间,家长的急躁心理造就了孩子的不良结果,最终孩子得到的是什么,仅仅是几个不会用的“发音”!),很少有人真正关心孩子精神领域的需求!结果如何,一些已经长大孩子的现状是最好的佐证。那些随着年龄增长“认知”出现退化、训练出来的所谓“语言”也可能无法应用、怪异的行为问题层出不穷、进入社会独立生活更成为一种奢望的例子,是否该让大家引以为戒了!
现在世界最先进的康复教育理念我认为应是:以孩子的心理健康(情商)为本,在心理健康基础上让孩子快乐、自信、主动地去学知识!有的家长听到这里会说了,你让我教他知识容易,有现成的“套路”(智力领域测试量表)可循,以孩子的心理健康(情商)为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区域,该如何做,太难了!自然训练法强调的是:尊重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以玩伴的身份和孩子共同快乐、体验、感受、分享生活的点滴!愿意改变都能做到!只要从心理上真正放下身段和孩子平行,用博爱的心来包容孩子的一切,不急于求成,并从小事做起,把自己先塑造成受社[FS:PAGE]会欢迎和尊重的人,还发愁孩子没有参照的精神食量吗!
有人总是嫉妒那些成功人士,但没有去思考自己和他们的差距在哪!在学校时,他们的学习成绩可能不如你,他们的家庭条件可能也不如你。但为什么会成功!回想一下:他们父母的身教方式、他们处事的乐观态度、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他们对人对事的大度等,换言之他们在情感和社会技能方面是否从小就比一般人略胜一筹!也就是说,他们不是“知识”的“奴隶”,而“知识”是他们的“奴隶”!再回到对我们孩子的奋斗目标上,是把孩子培养成“知识型”的社会低能者,还是把孩子培养成“社会型”的知识稍低者,或者把孩子培养成“社会和知识共有型”的全能者。我们希望两条腿走路更好!但应以社会能力为重,孩子将来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