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王老师
联系电话:19103817076
座机1: 0371-65350376
座机2:0371-65351916
自闭症已经成为目前导致儿童残障最常见的一个原因。可当我们说一个自闭症孩子会成为残障的时候,有些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可能是不够的。
我们可以从一些报刊杂志上看到,一些自闭症孩子,在他刚刚被发现是自闭症的时候,往往长得挺可爱的,动作也很灵活,父母亲觉得这个孩子挺聪明的。可是如果我们没有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并及时进行干预的话,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就会出现这样的一种结果——父母亲不敢让孩子出门,往往把他们长期关在家里。其实他们的动作是灵活的,可以在周围走动,但是由于他们的一些社交障碍,他们不知安危,不懂得危险,父母得不断地跟着他们,他们就有可能长期被关在家里。
所以,我们说,社会交往障碍是自闭症儿童最核心的缺陷,是一个孩子之所以被诊断为自闭症的主要依据。
为了让我们的家长日常能够比较简单的学会判断和敢于,我们提出了自闭症社交障碍的“五个不”,这“五个不”是哪“五个不”呢?不看、不应、不指、不说,还有一个呢,不当行为。
这“五个不”,其实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语言交流障碍,另一个就是非语言交流障碍。
语言交流障碍之不说、不应
大多数家长最关心的还是孩子的语言情况。他们来到医院以后,最常说的就是“我的孩子3岁了 ,但是他还不会说话”。可是,当你慢慢地深入地去询问这些家长,他们会告诉你,我的孩子其实也并不完全不说话,他们会有些自言自语,我们听不懂。这种情况家长们普遍把它称为“火星语”。
还有一些孩子,他们不能好好地叫爸爸妈妈、表达自己的需求,但是他们可以念广告词,比如“送礼就送脑白金,送礼就送脑白金”,念得可溜了。
另外一部分孩子会有一些鹦鹉学舌的语言。你问他:“你叫什么名字?”孩子回答:“什么名字?”,或者你说:“这是谁?”他也会说:“这是谁?”他就是这样不断重复大人说的话。
有一些孩子的语言其实还是可以的,可是人称代词部分他分不清楚,比如说你叫什么名字,他就说你叫什么名字,你叫小明,他不会说我叫小明。然后呢还有一些孩子的语言是大段大段,我们问他叫什么名字,他可能不回答你,但是当你问他一些他感兴趣的话题的时候,比如说这个是恐龙吗?它就可以给你讲很多很多关于恐龙的事情。所以说语言从严重的完全没有语言,到孩子滔滔不绝的说话,都可能是自闭症谱系障碍的范畴。
但是我们要看他们的语言交流系统,如果孩子可以说很多话但是不能够进行很好的交流,那么也是一种语言交流障碍。正因为有很多孩子是有语言的,尤其是轻度的自闭症孩子,所以如果我们认为一定要有语言障碍,才能够去诊断自闭症,可能会有一半的自闭症的孩子在早期就会被我们忽略掉,比如说,这个孩子两岁半,他可以说出话,那他就肯定不是自闭症。事实上,有些孩子的话是有语言,而且还有很多语言。那么因此我们就在想,那么如果语言交流障碍不是最重要的,那么什么东西是最重要的呢?这就回到了我们最开始提到的社会交往障碍是自闭症儿童最核心的缺陷。
非语言交流障碍之不看、不指、不恰当行为
提到社会交往,一岁的孩子,一岁半的孩子,他有什么值得交往的?
交往除了语言,还有很多身体方面动作的交往,比如说目光注视、手指指物、表达自己的需求等等。而自闭孩子看人的时候就比较“目中无人”,他们往往喜欢独自嬉玩。通常他们也不怎么怕陌生人,对父母没有依恋的情感。
自闭症的孩子他们往往也没有恰当的身体语言。比如说,我们问他你要不要吃糖糖,正常的宝宝会点个头,然后会伸个手指,可是自闭症孩子往往就直接用手去抢。
他们也不喜欢拥抱,没有恰当的身体语言,很少有恰当的微笑。例如,当妈妈抱着孩子的时候,孩子就很高兴,我们逗她,她就会乐,自闭症孩子有的时候就比较淡薄,也很难相处,与父母亲的依恋情感,情绪的障碍或者是延缓。
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跟父母亲应该很好,但是,我们给他做了一个实验后,发现他这种依恋情感是不恰当的、延迟的。
实验是这样进行的:当家长带着孩子来就诊的时候,我们就会让家长跟孩子玩,然后家长站起来离开,当着这个孩子的面离开,有少数孩子会有直接的依恋反应,就会跟着,但是多数的自闭症孩子,我们会注意到他可能会玩上个3到5分钟,然后突然去追赶,他追赶家长那一刻我们把门一关,他一看到门关了,就继续回来玩,这就是不恰当的表现,还有有一些很严重的情况就是完全无视父母亲离开,当父母亲回来的时候也没有上去要抱要哭这样依恋的表现,这就是我们讲的与父母亲的依恋的情感障碍或者迟缓。
为了改善这些社交障碍,以便于帮助我们的孩子在预后拥有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和机会,我们强调,在针对孩子的训练中,必须以社交障碍改善为核心,让孩子从无交往行为发展到被动交往,再从被动交往到主动交往,最后学会正常交往。
最难的往往是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们的家长应该怎么做呢?家长们应该懂得利用孩子的生理需求,制造“饥饿感”,制造意外事件,要有“愚蠢”的应答、停顿的活动,要建构必须交流的环境。而最好的方法呢,就是在这些训练中加入“社交元素”
如何在训练中加入社交元素
下面我们以场景为例,来和大家讲讲怎么在训练中加入社交元素。
1.上厕所
跟孩子说“上厕所喽”或“尿尿喽”,然而,走到卫生间门口,打开门,发现爸爸在里面,我们就把门关上等一等,这里就体现了”轮流”这个社交元素。
2.穿衣服
我们知道孩子喜欢红色的衣服,但是我们同时拿出黄色和红色的,如果他不瞟一眼红色的衣服,我们就拿黄色的给他,他大喊一声“啊”开始产生抵触,妈妈说:“哦,你要红色的啊。”但是孩子不会指,妈妈就拉着他的手指,然后说:“红色,红色,红色。”也许,半个月以后,孩子也会说:“红色,红色。”
3.吃早饭
早上吃早饭,在孩子面前放一个馒头,孩子“啊啊啊”乱叫。我们想让他学会指,在旁边放一个热乎乎的包子,他往那一看,妈妈就夸张的说:“哇,热腾腾的的包子,吃包子,吃包子,吃包子。”说三遍之后再把包子给孩子。孩子过阶段之后,就会发现,妈妈很烦人,还不如他指一下包子比较快。这孩子就因为生理需求产生了指向性的动作。这个时候,孩子就学会如何用手指指物了。
4.出门
走到门口要出门了,我们不着急开门,让孩子去说“门”或“开门”,孩子不会说,我们就引导:“开门,开门。”或者唱《芝麻开门》也可以,然后再把门打开,过段时间,孩子就自然地学会说“开门”了。
5.举高高
爸爸把孩子举高高,两个人玩的很开心,但是孩子没有跟爸爸产生对视。爸爸就在孩子玩得很高兴的时候选择不举了,这时候孩子就“啊啊啊”的开始叫,或者说:“爸爸,举。”并开始看着爸爸,想让爸爸继续举他。这就产生了对视,也激发了孩子的语言。
看吧,生活的一切常规、行为或过程都可以加入社交的元素。而加入“社交元素”之后,这些行为或活动变得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自然,强化物是“自然的,孩子期望、喜欢的好结果”,而且连所谓的“泛化”也省了,因为这就是真正的生活。
改善社交障碍五个“不”,一步步让孩子有“荣辱感”。知荣辱、知好歹、指亲疏、知安危等等,这是孩子们能够上幼儿园、上小学乃至日后正常生活学习工作的基本要求。
这里我提到了“荣辱观”,知荣辱很重要。我们不会对一个一岁的把粑粑拉到裤子里的孩子说“哎呀,你好丢脸啊”这样的话,但是,一个20岁大学生,如果在课堂上手淫,那么我们就会说:“这人怎么这样啊。”这种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这孩子缺乏“荣辱观”。如果你训练孩子运动、训练孩子认知,却没有让他懂得荣辱,就不算是比较成功的训练,因为他们会在以后的生活中,被老师,被同学,被身边遇到的人歧视,就会变成一个严重的社交障碍儿童。
孩子的社会交往,是我们一生中都在努力的目标。以上这些,是我总结出来的社交元素精华,适合随时随地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社交训练中。当我们可以最大程度的去改善孩子的社交障碍,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的孩子才有可能越接近生活独立。
本文内容由张为华原创整理,如有侵权,联系小编进行删除。
中方园校区:15981846548
共建合作咨询:19103817076(王老师)
地址:郑州市北环路中方园西区50号楼
Copyright© 2022 郑州市康达能力训练中心 豫ICP备11008710号 技术支持:郑州做网站-华久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