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王老师
联系电话:19103817076
座机1: 0371-65350376
座机2:0371-65351916
上述调查结果告诉我们,父母的榜样和价值取向,以及与此相关的教育艺术,会直接影响子女的利他行为。而子女与其家庭成员的关系,则影响到父母教育实践的有效性。
一、父母的榜样作用
儿童常会模仿那些重要人物的行为举止。尚不清楚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也许他们希望自己像这些重要人物一样具有社会地位,也许他们认为这种模仿能够获得奖励,也许他们是想通过模仿来习得某些新的行办举止。在被模仿的重要人物中间,父母是儿童主要的模仿对象。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儿童对求助者的利他行为与其父母的同情、热情和照顾有关:儿童在分享方面的慷慨行为,与其父母待人接物时的大度有关。例如,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研究:让儿童与其父亲一起玩抽奖游戏。结果两人所赢的钱不相上下。接着,父子两人坐下来看电视,电视节目正在报道抗灾捐款的内容。于是,有些父亲把自己赢得的钱全部捐献给了需要帮助的受灾群体,有些父亲把自己赢得的饯部分捐献给了需要帮助的受灾群体,而有些父亲却分文不捐。然后,父亲离开,让孩子单独留下来,借以观察他们的捐献行为。结果发现,孩子是否捐献与父亲是否捐献相一致,父亲的示范作用是孩子仿效的榜样。
心理学的研究还发现,如果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十分亲密,那么父母的利他行 为就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心理学家曾经调查过20世纪60年代参与民权运动的积极分子。结果发现,他们之所以无偿地投入自己的全部时间和精力,甚至冒着献身的风险,不只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大多从事过民权运动,而且因为他们与自己的父母有着亲密的、真诚的、尊敬的关系。
二、父母的说教影响
父母也可以借助说教的形式向孩子陈述哪些行为届于利他行为,以及帮助别人的重要性。这种说教形式也能对儿童的利他行为的发展产生影响。这里,父母说教的方式会影响孩子铭记说教内容的程度。如果父母仅仅对孩子陈述利他行为的标准,例如,“你应该捐献”等,并不会导致孩子的捐献行为。只有当父母详细解释受助者的实际处境。或者捐献的实际效果时,孩子的捐献行为才会得到强化。例如,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光说贫困地区的孩子需要食物和玩具,其效果不如详细告诉儿童贫困地区孩子的生活现状,因为后者能使儿童作出长期的捐助行为。
当然,最好的效果是父母的说教与父母的示范相结合。光有说教设有示范,效果不如说教与示范相结合;如果说教与示范不一致.则后果就严重了。
三、父母对利他行为的要求
像说教一样,父母对孩子利他行为的要求也能影响孩子的利他行为。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先让儿童玩抽奖游戏,有些儿童赢得奖券,有些儿童没有赢得奖券。然后,把赢得奖券的儿童分成三组,由父母分别向他们提出三种要求。第一种要求是硬性的规定,也即要求[FS:PAGE]赢得奖券的儿童把奖券分给没有赢得奖券的儿童(例如,“我想让你们做的是,既然你们赢得了奖券,那么你们就应该送一些奖券给没有赢得奖券的人。”);第二种要求是宽容的规定,也即要求赢得奖券的儿童随意把奖券分给没有赢得奖券的儿童(例如,“如果你们愿意的话,可以把赢到的奖券分几张给他们,但是,并不是说你们非给不可。”);第三种要求是不置可否,既不硬性规定,也不宽容规定,只是表扬儿童赢得奖券而已(例如,“你们凭本事酝得了奖券,我为你们感到高兴,不知道没有赢得奖券的孩子是怎么想的。”)。最后,观察这三组儿童的利他行为。结果发现,第一组儿童的分享行为明显高出第二、第三组。而且.这种规定的效应能够持续几个星期。
心理学家在解释上述结果时认为,对年幼儿童来说,硬性的规定能使儿童获得帮助别人的机会,诱导他们练习和实施利他的行为,掌握帮助别人的技能,从利他的效果中产生良好的感觉,并且通过参与利他活动来了解社会认可的意义。此外,从事过利他行为的儿童能够逐渐认识到自己对别人的用处,促使他们以后参与更多的利他行为。但是.心理学家也指出,硬性规定只适用于刚刚开始学习利他行为的年幼儿童。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硬性规定会逐渐失效,因为被迫助人无助于儿童形成利他行为的动机。
中方园校区:15981846548
共建合作咨询:19103817076(王老师)
地址:郑州市北环路中方园西区50号楼
Copyright© 2022 郑州市康达能力训练中心 豫ICP备11008710号 技术支持:郑州做网站-华久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