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联系人:王老师

联系电话:19103817076

座机1: 0371-65350376

座机2:0371-65351916

社会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消息 > 社会报道

拒绝自闭症孩子乘坐飞机引发的背后真相

发布时间:2016-11-28 阅读量:1246

近日《大河报》报道,许昌的崔先生带着13岁的儿子,到新郑国际机场乘机前往珠海,临登机时,被工作人员以儿子“行为怪异”为由,拒绝他们登机。对此,扬子江快运航空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回复称,为了航班及其乘客安全着想,才拒绝其正常登机。
    因为拒绝的是自闭症孩子,于是事件很快在全国引起大讨论和大批判,网友的评论也呈现两极分化,一方认为航空公司拒绝对包括自闭症儿童在内的弱势群体登机是严重的歧视现象,必须道歉,甚至发展到联合抵制该航空公司;另一方认为飞机在飞行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考虑到安全原因,拒绝异常行为人士登机也在情理之中。

拒绝自闭症孩子乘坐飞机引发众说纷纭

在这场众说纷纭的大讨论中,孰是孰非?究竟该如何理性全面看待这一事件?事件背后所折射的社会现象与深层意义有哪些?专家及特教老师对此有何高见?自闭症孩子该如何乘坐交通工具?这一系列的问题背后都成为有待深挖的命题。

众说纷纭:是歧视,还是为安全着想?

事件发生后,有替自闭症孩子发声的,有指责机场不负责任的,还有呼吁冷静对待的,以及各种声音间的口诛笔伐,不一而足。
    愤怒和抗议源于自闭症这一特殊群体的属性,也基于网友的看客心理。
    一些网友表示,“不能理解,没有一点人情味,自闭症的孩子是需要关爱。”“孩子和他父母够可怜的了,整天面对拒绝太让人心疼了。”
    孩子父亲在孩子被拒登机后,认为机场歧视儿子是自闭症患者,所以才拒绝登机的。
    在面对媒体采访时,扬子江航空公司相关负责人引用《中国民用航空旅客、行李国际运输规则》第二十九条称,承运人认为旅客的行为、年龄、精神或者健康状况不适合旅行,或者可能给其他旅客造成不舒适,或者可能对旅客本人或者其他人员的生命或者财产造成危险或者危害,承运人有权拒绝运输旅客及其行李。
    于是航空公司负责人所谓的“我们拒绝他们登机,也是对整个机舱的乘客以及航行安全着想”成为了拒绝有异常行为的自闭症孩子登机的事实理论和法规依据。
    然而,有网友评论:《中国民用航空旅客、行李国内运输规则》第三十四条中的“符合承运人规定”至今没有具体标准,没有任何规定说自闭症少年不能登机,还是在父亲陪同的情况下。
    事后,虽然航空公司以退还机票费用和赔偿崔先生从许昌往返郑州的大巴车费作为对他们的补偿,但是崔先生事后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伤心地说,以后不再坐飞机。并表示:我觉得(航空公司)工作人员是有责任的。首先,在换登机牌时,他没有和家长沟通,没有问我孩子有啥问题,什么也没问,就让我在旁边站了快一个小时,我当时就很生气。其次,工作人员的态度让我很不舒服。孩子没有身份证,我拿着户口本,他把户口本扔到台子上说“你翻到最后一页”,他是工作人员,这是他的工作,为什么要我翻?最后,他们没有医生来证明我孩子不能乘坐飞机,而要求我来出具证明。这个证明应该他们来出具。
    在这起拒绝自闭症孩子乘坐飞机事件中,很多网友也表示支持崔先生,站在道德的角度谴责航空公司歧视自闭症儿童
    很多父母反应,自闭症孩子由于自身的语言和社交缺陷,行为比较刻板,对飞机延误、交通意外等“事故”的承受力较低,需要做出艰苦的努力才能适应环境变化。
    一位来自海南的星爸表示:如果孩子情绪狂躁,为了安全拒绝登机合情合理。如果只是孩子有些异常动作,就解读为危险源是不公平的,我们的法律好像给航空公司太多的自主权“承运方认为不适合登机的”,我觉得应该改为“法律认为不适合登机的。”
    来自郑州的洋洋爸爸也利用自己的微信号发起了抵制活动,呼吁更多星儿家长联合起来,抵制这种歧视行为。他说,新闻的背后,给星儿家庭造成更大的压力,致使社会更加歧视自闭症,星爸星妈需要发声,为我们的星儿争取人权。

拒绝自闭症孩子乘坐飞机引发众说纷纭

洋洋爸爸也表示,机场工作人员以“影响安全”为由,拒绝一名自闭症少年乘坐飞机,显然是一种缺少责任担当的表现。从小处讲,是对自闭症患者的一种歧视,等于剥夺了自闭症患者的出行权;从大处讲,是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一种漠视。
    自闭症圈内有名的汉普爸爸也为星儿发声,认为这是一起严重的对弱势群体的歧视,如果自闭症孩子能够在家长的陪同下平缓情绪,并不会影响到其他人。即使不是自闭症患者,普通孩子在乘机这种特殊的环境里也难免会有情绪反应,不能因为被扣上自闭症的帽子就被视为“危险品”,家长需要作为他们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帮助他们走出去;同时,我们也希望提供公共服务的交通部门能够提供适应特殊人群需要的服务,而不把他们一拒了之,一推了之。
    有一名网友更表示,针对机场工作人员要求,自闭儿登机需医院开具“适宜登机”的证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好比是证明你爸是你爸一样,直接把不存在安全隐患的举证责任,交给当事人,这种“有罪推定”的逻辑更是要不得。
    郑州某医院精神科医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要求医疗证明是为了提供优惠服务,而不是为了把残疾人拒之门外或是赶下飞机。现在航空公司既没有提供这个服务,又不按正常程序索取相关证明,他们的作法是有问题的。发生这种不幸事件,机场和航空公司需要检讨一下自己的服务措施,而不是简单地把人拒之门外。
    除了一味地质疑和谴责,也有有网友支持航空公司的做法,他们表示,航空公司是在为所有乘客负责,并不是歧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丰贵文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自闭症患者存在社会交流障碍、语言交流障碍、重复刻板行为、多动等症状,严重的有攻击、自伤等行为,能不能乘坐飞机,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患者病情稳定、有监护人陪同是可以乘坐的。如果情绪有过激行为则不合适。
    而一部分网友表示:拒绝并不是歧视,相反是负责任的表现,因为考虑了所有人的利益。
    也有网友认为,“出于对其他乘客和飞行安全的考虑,航空公司有权拒绝。毕竟飞行安全是最重要的”。
    有父母认为,问题的出现绝对不是一方面的问题,希望家长们不要总是崩溃状态,孩子是自己的,就要承担因此带来的不便,提高这个群体对外的形象,同时也抓紧时间,多给孩做干预训练。
事件的发生也无异于给媒体提供了一次狂欢的盛宴。
    全国各大媒体纷纷转载,新华网、人民网微博、网易微博、腾讯网等媒体评论很多,众说不一,使星儿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阻碍了自闭症儿童融入社会的步伐。
    有媒体评论指出,不可否认,乘客花钱乘坐飞机,机场便与乘客之间形成了一种契约关系,不仅要向乘客提供相关服务,而且还要保证乘客的人身安全;一旦发生了意外,给乘客造成了生命和财产损失,机场必须承担赔偿责任。特别是,飞机作为在高空飞行的一种特殊交通工具,对乘客的年龄和身体健康状况也有特殊要求,出于对乘客和自身负责的态度,机场对自闭症等患者乘坐飞机提出一些额外要求,如具有行为能力、需要家人陪护,等等,并无不妥。
    《东方网》评论,机场与其靠“免责”逐利,不如实实在在地担负起管理和服务责任,不断完善安全防范制度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做到有备无患。特别是,应针对病患、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社会特殊群体,提供“一对一”式的贴心服务,确保他们安全畅通的出行,各项权益均得到有效保障。
    《南方网》评论: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反思管理手段、方式是否也患上了“自闭症”?能不能登机不能只靠想当然,而是要符合法律法规,要符合科学精神。

现状探究:究竟该如何正确对待自闭症群体

儿童自闭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亚型,以男性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自闭症儿童上学、出行离不开成年人的监护和引导,近些年来,在求学、乘坐交通工具方面遭遇了诸多困难。
    在这起拒绝自闭症儿童登机事件中,评论的焦点集中在表现为:“拒绝登机”,机场不需要负担任何经营成本,也不需要对任何人有任何解释;如果机场采取其它行为,如安抚自闭症儿童,让他平静下来再登机,为家长和孩子提供下一班飞机,并为他们准备可乘机的一切需求。
    如此,机场要面临同机其他乘客的质询,以及所有其它工作的各种成本。既然这么麻烦,为什么不简单处理,直接拒绝。其它一切损失,由乘客自付。
    和乘客相比,机场处于强势位置,乘客没法继续简单处理这个问题,只得承受。
    从这个体制,到在这个体制中的人,对乘客,何尝不是如此。他们带着一种固有的傲慢,也许并非是个体的本意,却是制度的裹挟。不管你的问题如何,反正我们的规定就是这样,让我们除了用愤怒来表达,找不到任何与之沟通的渠道。除非你能有权势凌驾于标准之上。
    然而,当一起存在争议的事件发生后,简单粗暴的拒绝和堵塞无异于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权力蔑视,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利益得失来考量事件的严重与否,最终损失的也必然是既得利益者。
    仅仅因为工作人员发现崔先生的儿子一直在机场“来回不停走动”、出现“高声喊叫”等异常行为,又因为自闭症这一特殊的标签,就不听孩子父亲的解释,单方面定性为具备攻击性从而以“影响其他乘客安全”为由拒绝,显然是一种权利的滥用。
    经过这件事,崔先生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自己的感受说:“就让这个事情过去吧。网上有很多议论,作为残疾人家属,付出的很多东西是普通人想象不到的。接纳残疾人是一个社会难题。我还是想呼吁社会,包括航空公司、铁路公司等,以后对自闭症孩子、残疾人给予照顾、理解。也呼吁社会对自闭症多一点宣传,多一点了解。
    我们在积极呼吁社会各界,用平等的眼光审视我们的残障群体和特殊需求群体,让这些所谓的“非常态人群”享受“常态社会”应该保障的各种权益。
    有专家表示,真正的平等要基于全社会认知的改变;真正平等是对社会所有成员而言,不是残障人士的专有名词。真正平等实现那天,也就没有“残障人士”这个词了,因为每个人都是“常态群体”。
    正如有评论家指出,拒绝自闭症孩子登机,从小处看,是社会如何融合的课题;从大处看,是我们该怎样阻止社会人心沦陷的绝境。

未来之路:专家支招自闭症孩子如何乘坐交通工具

此事之后,星儿家长也结合带孩子经历提出了诸多经验:如果在公共场所我们的孩子突发各种问题,家长可能首先要平静去处理,我们的平静可能会使周围的人也相对平静。
    也有星爸觉得家长要尽早带孩子出去体验各种社会生活,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如何融入社会,在真实的情景中才能发现孩子的问题所在,这些问题就是我们要干预的方向。
    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规则是在生活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的,不是在桌面上学会的。问题也是在生活中发现和解决的。孩子在社会生活中可能会给他人制造一些困扰,但也要坚持带孩子参与各种社会生活,勇敢和孩子一起面对。社会对这个群体还不太了解,因此常常会有一些误会,但是交往多了,也就能相互理解了。
    我们也从网上一名炜炜他*的讲述中整理了一份如何带自闭症孩子乘坐交通工具的经验记录(因所在城市不同,对文中的部分城市描述有删减,只保留经验部分),希望能够给更多星儿外出提供有益参考。
    尽管乘坐飞机有它的特殊性,但实际上的流程与其他大众交通并没有太多的差别。建议家长在参考以下记录的基础之上,增加一些等待与专注任务的训练。
    炜炜特别喜欢坐车,喜欢坐在车上看风景,空间概念强,在车上看到的建筑物能记住它的地理位置。每次出去玩,他会先上网去查目的地的位置、景点、特产和行车路线,在路上帮忙看GPS,对北京的地理较熟。虽然他已经十六岁了,但从来没有自己独自出行过,不具备独自出行的能力,即使熟记世界地图也寸步难行。

拒绝自闭症孩子乘坐飞机引发众说纷纭

随着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私家车数量迅速增加,道路日益拥堵,从家出发的时间越来越早,但却不能保证准点到校。另一方面道路交通也日益发展,地铁四通八达,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为了方便上学,更主要的是提高他的能力,2010年初我们决定让他练习坐地铁上学,从他目前的能力来看,大人带几次后坐地铁上学应该可以。先告诉他坐地铁的流程:进站——安检——刷卡——候车——上车——坐车——下车——刷卡——出站。
    坐飞机和火车都要经历进站和安检这两道程序,对他来说不难,但注意力不集中,放包和取包都很慢,每次都提醒他赶紧拿包,否则会耽误后面人的时间,经过多次的练习,他的速度和普通人已差不多了。给他办理了一张公交卡,一开始把公交卡挂在他的脖子上,因为那天只有半天,让他自己坐地铁回公益西桥,在那接他。他坐上地铁给我们打电话说:“妈,我上地铁了,来接我吧。”因为很匆忙,也没说好在哪个出站口接,我们去西南出口接,等了一会儿,终于看见他朝检票口走来,可是看他在检票处呆了好一会儿才出来,出来又磨蹭了半天。我们问他:“你怎么知道我们会在西南口接?”他说:“爸爸就是从这个口送我坐地铁的,应该也会在这个口接我吧。”他爸表扬他真聪明。然后我问他:“你在检票口忙什么呀,半天出不来?”他说:“把公交卡放入卡套里呀!”我问:“你进站时也是取出来刷卡的?”他说:“是呀。”我们无语了,我们忘了我们的孩子不善于观察别人,正常孩子观察别人就能学会的事情,我们孩子可能要教才能学会。因此我们告诉孩子卡套是透明的,有卡套也能刷卡,不用把卡从卡套中取出刷卡,后来他就记住了。
    所以不要用常人的方法对待我们的孩子,要想得更周到才行。因为公交卡挂在脖子上不方便,后来把他系在裤子的皮带袢上。我自己没坐过地铁,不知道刷卡机的位置,只考虑到他打电话方便,手机链系在右边裤腰皮带袢上、公交卡和钥匙系在左边袢上,实际上地铁刷卡机在人的右侧,他每天坐地铁回来后从来没说过刷卡不方便。有一天他爸和他一起坐地铁,发现他刷卡的姿势很别扭,回来问我怎么把卡系在左边了,刷卡机在右边,我才给他换过来。说明他还不善于观察,不会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我告诉他到站后要给妈妈打电话,开始时还打,有一天到8:30还没电话,我打过去问他到站了吗?他说早到学校了,我问为什么不给我打电话,他说:“我都这么大了,会坐地铁了,怎么还要给你打电话?”我说:“你要体谅他*的心情,你一个人独自上学,妈妈多担心呀!妈妈这么大了,还要经常给外公外婆打电话报平安,你告诉妈妈你安全到站了,妈妈才能安心工作呀!”他说:“知道了。”后来他会每天到站后给我打电话。
    自闭症孩子做事的死板程度还真叫人佩服。有一天他给我打电话说:“妈妈,今天我碰到情况了”,我心里一惊,让他慢慢说,后来明白了,出口处刷卡机出故障了,服务人员把挡板翻起来让人过,他就特死板,别人都大步走过去了,他不敢过,后来服务员让他过才过去的。
    在日常生活中要多提醒他注意观察,不要一成不变。因为我家离学校较远,希望他上车有座位,告诉他要排队上车,如果没座了就等下一趟车,两趟车之间的间隔也就三四分钟,不用着急。炜炜自己上学时都很着急,开始两天回来问他今天有座位吗?他说有,问他排队了吗?他说:“没有,我直接挤进去的。”我们告诉他一定要排队,排队是一个人要遵守的基本准则,你这么大了,不排队别人会说你的,脾气大的可能还会打人,所以一定要排队,经过多次提醒后能做到了。有一次开家长会,我和他一起坐地铁,他会排队,到我们上车时车上已经很多人了,他拉着我说:“妈妈,等下一辆吧。”很守规则了。
    现在炜炜遇到问题也会处理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瓶颈,要对他目前遇到的瓶颈准确进行分析,找准瓶颈的关键点和突破口,针对瓶颈的关键,分解步骤,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提高他的能力,积少成多,积蓄力量,突破瓶颈只是时间问题,当他突破了瓶颈,迎接他的是更广阔的世界。

拒绝自闭症孩子乘坐飞机引发众说纷纭

我们在采访中也有很多家长给予了更多有意义的建议和意见,整理如下:
    从短途旅行开始:如果可能,让孩子的第一次旅行飞行时间在一个小时以内,让孩子慢慢适应。
花足够的时间去准备:在带孩子飞行之前,开始和孩子讨论飞行中的各种有趣的事。告诉孩子整个过程,可以做出视觉提示出来:怎么去机场,排队等候,过安检,找到登机口,登机,系安全带,飞机上的时间。如果有这方面的书,可以和孩子一起读。提前预想过安检和飞行途中可能遇见的情况。
    实地考察一下:给机场打电话,询问他们是否有自闭症患者的有限通道。许多机场会让带自闭症患儿的家庭预演一下过安检的程序。许多航空公司,在他们的网站上会告诉家长,带一个自闭症孩子飞行的注意事项。同时提供足够的便利。
    努力沟通:在飞行之前,告诉航空公司和机场,你要带一个自闭症孩子飞行。如果可能,希望他们提供帮助,比如,看看能不能安排第一排座位,这样孩子的自由度大一些,孩子也不至于踢前排的座椅而影响别人。
    准备好饮食:如果飞行时间比较长,孩子有挑食或者忌口,问问航空公司能否准备特别的饮食。同时,自己带好适合的孩子喜欢的食物和零食。还要准备好,如果航班延迟怎么办,是否准备了足够的食物。
     要求提前登机:通知航空公司,你需要提前登机,以防孩子在不耐等待。提前登机,能够让孩子有足够的时间去适应。
    带够足够的东西:带上孩子的诊断书,以防机场人员给你便利时要求证据。带上任何可能孩子需要的东西,如果孩子对声音敏感,带上消音的耳机。
    想办法让孩子在飞行途中有足够的事做:玩具,书籍,食品,DVD,充电器等等。带上多余的衣服,如果弄脏,可以替换。
    希望以上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能够帮到更多需要的特殊家庭中的特殊孩子。

拒绝自闭症孩子乘坐飞机热新闻的冷思考

《有人杂志》一针见血地指出,关于自闭症儿童是否具备乘机条件,其判断应当建立在法律基础上。为什么我们依然停留在愤怒和抗议的层面上?
    网络上充斥着国外因一件小事就改变社会体制的各种新闻,最有名的是美国因为三个失踪儿童,而建立了全国性的失踪儿童追踪体系。每每提及,大家总要愤慨地将自己国家痛斥一番,什么没有人情味了,体制不健全了,诸如此类。
    然而,大家是否想过,为什么出了这么多不可忍受的事情,我们依然停留在愤怒和抗议的层面上?
    什么是国家?国家是由人组成的。什么是体制?体制是由人制定的。
    美国人因为失踪儿童深受触动,痛定思痛,进行了全国性体制的建立。
    那么,中国人对失踪儿童就没有触动吗?肯定有的,只是触动的深度不足以撼动体制,只是我们习惯了简单化的处理问题,只是我们有太多太多的心灵垃圾没有处理干净。
    所以,我们除了愤怒和抗议,不能再传达出其它更深入人心的情绪,不能再有强有力地撼动体制的灵魂力量。于是,我们止步不前。我们总在说,自闭症最大的症结是其情绪表达方式与常人不同,却忽略了,更可笑的是,我们正在逐渐沦丧自己对世界、对社会、对他人的情绪传导方式。
    因此,近几年来,我们似乎看到,社会模式的接受度其实一直在增加。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受轮椅人士、视障人士、听障人士等与非残障者的差异,逐渐能够接受这些人,与我们一起学习、工作和生活。但当提及心智障碍人士,以及精神障碍人士的时候,问题又来了。
    其实这并非是我们真正地了解了社会模式,或者认识到对人的固有尊严的尊重,而只是我们把标准做了些移动:身体上的“不正常”可能被接受了,但一提到“脑袋的不正常”,我们的歧视就又出来了。
    譬如心智障碍者被退学的原因,是跟不上学习进度,扰乱课堂秩序,在校园里被人欺负,不适合呆在那等。但从来没有人去反思,我们的教育制度是不是出现了问题,我们一直在用一个简单的标准去区分,能遵守纪律,能考到好成绩的孩子,就是合格的孩子,否则就是不及格的坏孩子。但这些标准,这些考试,是不是符合孩子利益最大化的发展的,是不是尊重了孩子的身心特点的呢?有多少孩子在这样的标准下,被磨灭了天性,累到放弃,失去了发展的机会?有多少孩子,也因为没有机会与更多元的生命接触,失去了了解什么是生命价值以及自我尊重的机会?
    当我们将“脑袋不正常”的人排斥于生活之外时,和搞学术的用一堆你听不懂的名词把你排斥于学术之外,排除于政策制定之外,又有什么区别呢?谁叫你傻,谁叫你没文化呢?
    可怕的事情不只是这些,而是我们甘于自己的傻,自己的没文化,想着有朝一日,也能风光地这样去鄙视别人。我们通常寻求改变的方式,是让自己能够升到标准之上,成为标准的帮凶。
    对自闭症人士来说,他们就像是被扔进了一个语言不同、风俗不同的国家的异乡人,在现在没什么好翻译的情况下,大多时候,都是家长在替他们发出声音。
    我们相信,从天然的关系来说,家长主观上不会害自己的孩子。但这并不代表,客观上因为认知模式的问题,可能导致的不同结果。
    那么,尊重自闭症人士的主体性,和固有尊严,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无异于为自闭症儿童据理力争,也不是包庇危害安全的行为和人士。自闭症需要大众的正确认识和理解与包容,自闭症儿童不是想象中的躁动者和暴力分子,更不是人人避而远之的恐怖分子,所以不必带着有色眼镜去区别对待。
    很多时候,当事人会搬出相关规定和法律条文来反驳和拒绝被服务对象,而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寻找理由和辩护工具,但是,合法的并不一定合理,建立在人文关怀上的合理合法的引导和疏通才能更彰显社会的文明。

友情链接:

中方园校区:15981846548

共建合作咨询:19103817076(王老师)

地址:郑州市北环路中方园西区50号楼

Copyright© 2022 郑州市康达能力训练中心 豫ICP备11008710号 技术支持:郑州做网站-华久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