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患儿不一定都多动?
发布时间:2011-01-18 阅读量:301
对于爱蹦爱跳爱跑的孩子,人们习惯地称之为“淘气”。由于淘气的孩子活泼、好动,有些家长便怀疑孩子是否得了多动症。对此,长春市心理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副主任李知表示,贪玩、好动、淘气是符合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的正常现象。相反,如果比较小的孩子整天孤僻、少动,像个“小大人”,反而可能是不太正常。
儿童多动症“重男轻女”
李知介绍,儿童注意力缺陷伴多动障碍俗称“儿童多动症”,是一种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常见的生理性疾病,男童发病率约为女童的三倍,早产儿及剖宫产儿患多动症的几率较高,约50%—60%患儿的症状会持续到成人甚至终身带病。
注意力有障碍应防多动症
“多动症通常起病于6岁以前,学龄期症状明显。”注意障碍是多动症最主要的表现之一,也是必须具备的症状。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易受环境的干扰而分心。有些患儿表现为凝视一处,发呆,被提问时常不知道提问的内容。活动过度是另一常见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明显的活动增多,来回奔跑或小动作不断,严重时离开座位走动,话多,插嘴,惹是生非,喜欢玩危险的游戏,常常丢失东西等。多动症患儿的情绪不稳,易激惹冲动,任性,自我控制能力差。多动症患儿智力是正常或基本正常的,但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导致学习困难,学习成绩低下。有半数左右患儿可见神经系统软体征,表现为快速轮替动作笨拙,不能直线行走,闭目难立,指鼻试验阳性,精细运动不灵活,部分患儿可有视觉—运动障碍、空间位置觉障碍等。
经常扮怪相应警惕抽动症
“有些孩子喜欢频繁地眨眼、摇头耸肩扮各种怪相,多数家长都进行大声制止或批评警告,甚至棍棒相加,但丝毫没有改正的迹象。这时,应警惕孩子可能患上了抽动症。”李知介绍,抽动症与多动症一样,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主要表现为活动过多、自控力较差、注意力不集中、冲动任性;频繁挤眉、眨眼、摇头、噘嘴、耸肩、扭颈、有的喉中发“吭吭、喔喔”异响,说脏话等。如果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孩子出现自尊心差,缺乏自信,情绪严重不稳、出现抑郁、精神分裂、品行障碍和反社会人格等不良现象。
“多动儿”不一定是多动症
那么,多动症的患儿是否都“多动”呢?李知解释说,由于男性的多动症患儿较多,而男孩子天性爱动,易给人以“多动症”的印象,而女孩相对少动,易误认为非多动或给人以智能较差的印象。然而,多动症的核心问题是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是次要的,只要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长期而明显,应注意是否有多动症的可能。顽皮儿童对感兴趣的事物能聚精会神,比如看“小人书”“动画片”时,能全神贯注,还讨厌干扰;行为常有一定的目的性;在严肃的陌生的环境中,有自控能力。而多动症的孩子玩什么都心不在焉或无法有始有终;行为多具有冲动性;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都无法安静下来,自控能力较差;还会存有睡眠问题、感统失调等。
看电视时间不宜过长
多动儿一般在学习时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但在看电视,尤其是广告时可以。而儿童在学龄前电视看得越多,就越容易导致注意力缺失,还会损害儿童的眼睛。因此,父母每天应限制多动儿看电视上网的时间,最长时间不要超过一节课。合理安排孩子日常生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遵从规律性的作息时间。对于有神经系统软体征的患儿,父母可在家训练儿童的感统能力,比如跳绳、打球、游泳等。多动儿尽量不吃含葱、姜、蒜、辣椒等辛辣食品和含有咖啡因、色素、食品添加剂的食品;不吃膨化食品、可乐饮料或一些含有激素的快餐。另外,鉴于有些多动儿存有睡眠方面的问题,可以让患儿在睡前喝一杯牛奶。
不良家庭教育可加重病情
李知提醒家长,目前,多动症仍主要是以患儿的家长和老师提供的病史,临床表现特征,体格检[FS:PAGE]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精神检查为主要依据。多动症是一种心理疾病,他给患儿及周围人带来一定的痛苦和影响,所以要正确对待多动症患儿。家庭和学校是儿童发展的关键场所,对多动症儿童起着重要治疗作用,家庭成员及老师、同学都应该给予多动症儿童理解、同情和关爱。对一些轻症的患儿,可以从教育、心理治疗、行为矫正方面进行纠正;如果已明显产生学习及行为障碍者,应配合药物治疗。应根据多动症儿童智能的高低、病情轻重,提出不同的要求。不良的家庭教育可以加重多动症儿童的症状,所以家长应具有耐心及良好的自我克制力,老师在教育方法上要避免过度疲劳,让教学内容生动有趣,使多动症儿童提高注意力持续时间,对学习产生兴趣。随着多种治疗方法的应用,儿童多动症的预后是较乐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