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联系人:王老师

联系电话:19103817076

座机1: 0371-65350376

座机2:0371-65351916

治疗经验

当前位置:首页 > 康复教育 > 治疗经验

特殊儿童教育中亲子互动的说学逗唱

发布时间:2011-07-22 阅读量:328

    随着与初诊断家长相处的次数越多,加上自己服务的对象又是六岁以下的小宝贝们,不论是学术研究或实务工作都不断提醒着早疗的从业人员及家长,亲职教育、家长教养态度、家庭环境等对发展迟缓或是身心障碍幼儿预后的影响,目前家长对于教养孩子的意识逐步抬头,与追求有效教学策略的积极,让接触第一线家长的自己,都不难感觉到家长的压力。

        同时,也对于工作忙碌无法时时阅读信息的家长,感到有些不舍,除了之前撰文分享对于早疗态度上的调整外(早疗的路上,你我牵手慢慢走),在此分享一些简单亲子互动可以掌握的原则,希望能够透过简单的「说学逗唱」,帮助爸爸妈妈或是主要照顾者,对于亲子互动能更上手。
 

      面对年龄小/能力较弱的孩子,进行游戏或是一般日常互动时,可以透过说话的语调变化、表情丰富度的变化,去吸引孩子的注意、丰富互动的内容,例如:说故事时,可以加入不同的声音、语句,让孩子可以辨别不同语音带来的意义,同时透过声音加深学习的记忆,像是阅读图画书中加入喵喵、汪汪、呜呜声,孩子或许还不能说出完整的语句,但可以模仿发出类似的语音,就能够在活动当中更有参与感与增加学习的动机。

        您也可以使用不同层次的问句,举例:看好饿的毛毛虫(信谊出版)时,可以先问孩子图上的物品名称是什么?或是「你看到什么?」,然后进一步,问跟故事情节有关的「这是星期几?」「吃了几个?」甚至是「吃了那些食物呢?」「是水果蔬菜还是?」或者是可以问整个故事的前后顺序「毛毛虫小时候长什么样子?」「长大变成什么?」,还有「为什么要一直吃东西呢?」以及阖上故事书后「你还记得毛毛虫吃了什么吗?」「你最喜欢吃什么?」「你还记得星期几发生什么事吗?」「为什么会肚子痛呢?」

        类似的技巧也可以使用在日常生活的互动中,像是每天的问候,可以轻轻说:「早安」,低沉的声音说:「起床啰!」或是给孩子一个亲亲并说:「我爱你」等等,不同的变化除了可以减少孩子仪式化的语言外,也可以带来预期外的惊喜。孩子在不同的语调跟语音中,也可以体验到「人声」的变化,进一步提供孩子们模仿的对象。

        有些时候,孩子们面对音调变化会觉得很好玩,会因此笑个不停呢!不过有些比较害羞的孩子,建议一开始时不用太大的音量跟变化,以免让孩子「惊喜」不成反成「惊吓」。

        学习模仿孩子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在我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或是日常与年龄较小孩子的相处中,我很喜欢模仿孩子的行为、表情,以及声音。这样做的目的有二:一是体验孩子这样做的感觉,进一步去了解孩子这样做背后的目的为何?是自我刺激还是有其它的感觉?或者是真的很好玩?有些时候,单靠大人的观察,不是很容易准确分析出孩子行为带来的感觉,我就会透过模仿的方式去尝试看看,确实可以帮助我更了解孩子的想法,也更能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例如前阵子有个孩子开始有舔手掌的动作,舔到舌头都肿起来无法合拢嘴巴,妈妈担心是强迫症或是妥瑞症,在观察孩子的动作与表情后,试着跟他一起舔手掌体验一下,发现舔手掌还蛮刺激舌头的,推测可能是口腔有寻求刺激的需要,于是请妈妈开始让他试着改舔不同口味的棒棒糖,或是冰淇淋、棒冰等,发现能够有效减少孩子舔手的次数,同时也减缓了亲子之间,为了「舔手」而引起的火爆气氛,让妈妈更能正向的去看待孩子的需求。

        这就是很简单的「将心比心」,我们[FS:PAGE]很常希望孩子能学会「同理心」这件事,却常常忘记自己很少同理孩子的需求,当孩子出现一些「问题行为」时,就会急忙想「除掉」这一类的行为,而忘了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此时,模仿孩子,就会是一个简单介入的方式。不妨每天都挑一个行为试试看,保证让您返老还童,重新体验孩童时代的乐趣!

        模仿的另一个目的,其实是希望吸引孩子的注意以及增加认同,让孩子发现我们跟他做一样的事,除了让孩子觉得有趣外,也可以进一步让孩子发现自己的行为受到您的注意,有时候孩子会认为您跟他是一国的,有些孩子甚至会尝试变换不同的动作让您模仿,透过这样的变化,可以增加认知思考的流畅性,同时也可以带来互动的乐趣,您同时也会发现孩子无限的创意呢!

        当然,有时要模仿孩子的动作不是那么容易,您可以随机取样模仿,或是制造情境来节省力气,例如:准备两份一样的乐器或是玩具,让孩子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内游戏(可参考结构化教学作法),就可以掌握到孩子操作该项乐器时的动作,并且立即进行模仿,在固定的范围内也可以让孩子比较容易发现有人在模仿他的动作/声音,孩子对您的表情也比较容易观察得到。
 

        互动中最难能可贵的就是「情绪的分享」,尤其面对年龄小、表达能力较弱,或是表情、眼神注视较少的孩子,通常大人在与他们互动时,都会容易有些为难或是不得其门而入,同时,就更难有正向情绪的出现,遑论情绪的分享。

    我这里所指的情绪分享,除了常提到的快乐情绪分享、示范外,其实在我与孩子们的互动中,并不排斥负向情绪的表现,当然,我不会在孩子面前「抓狂」或「失控」,但适当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反而可以帮助孩子学习。我们将在下面的篇幅中,简单分享我与孩子分享情绪的作法。

        我有一个教学习惯,不管是团体或是个别游戏,或者是那一个领域的教学活动,最重要的目标一定是:「让小孩发出笑声」,并且「察觉到不同情境中有不同的情绪」,怎么做呢?

        首先,我会先选择自己拿手的活动或是喜欢的玩具,甚至是一首我很喜欢的儿歌,让自己可以开开心心、得心应手的进行。最好可以选择一些让自己容易大笑的活动,例如有的爸爸妈妈喜欢「刺激感」,可以选择打地鼠或是心脏病之类的游戏,让自己在游戏当中也可以得到乐趣,当游戏的引导者或是带领者情绪是明显、容易察觉的,孩子们同样的就容易受到情绪的感染,试想,若是爸爸妈妈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板着脸,孩子要如何能够对着爸妈开怀大笑呢?

    另外,有些孩子会在「开怀」之后,失去控制,反而不遵守规则或是出现不适切的行为,此时,成人的情绪就该有所转换,而非一味的鼓励孩子继续夸张表现。我们可以收起笑脸,转而较严肃的表情,告诉孩子:「我不喜欢这样」或是「我想好好玩」等等,可以帮助孩子在情境中学习到正确的情绪表现,同时也能练习分辨正确的情绪。

        日常生活当中,一定会有不同情绪出现,此时,可以放慢脚步,让孩子观察到我们有趣的表情变化,会发现到孩子有不一样的反应喔!尤其对于表情辨识较弱的孩子,更是需要清楚明显的表情示范,可以让他们更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才能进一步去决定自己应该怎么做才对喔!

        说到「唱」这个策略,相信不难理解是透过儿歌、音乐为媒介,跟孩子进行互动,一般的儿歌、简单的音乐,甚至是琅琅上口的流行音乐,都可以是选择的内容。如果还是无[FS:PAGE]从选择,建议找以下原则:「歌词简单、或有押韵」、「节奏鲜明」、「重复段落多」等,让孩子可以很快学会,并且可以随意唱出口。

        学会的儿歌或是音乐可以怎么运用呢?首先,可以跟孩子一起玩一些拍节奏的游戏,做一些简单的拍手、拍脚或是击掌等等动作,除了自己拍以外,也可以跟爸爸妈妈进行互相拍手或是踏脚的游戏,更可以透过音调的变换,加入表情或是动作的不同,制造更多的惊喜感觉,制造更欢乐的气氛。

        也可以透过跟孩子「接唱儿歌」,来进行一些轮流的游戏,除了一人唱一句歌词外,爸爸妈妈也可以突然改变歌词或音调,可以制造不同的感觉外,更可以让孩子专注的聆听,才知道什么时候轮到自己?也可以透过简单的乐器,进行动作模仿的互动游戏。

        甚至可以跟孩子一起跳跳律动,增进大肢体的活动外,也可以培养运动的好习惯喔!

        不管是清唱或是放音乐,孩子们都会很喜欢,建议家长们不妨试试看,将平常说话的语调改成唱歌的方式呈现,例如:请穿鞋子、上厕所等等,在教室当中我都尝试用过,将平常已经说得很熟的指令或提醒,改变一下方式呈现,运用儿歌的某一段旋律,配唱指令,发现孩子们会更愿意做,或是立即模仿制造「笑点」,您不妨也可以尝试看看喔!

        以上的说学逗唱经验分享,希望能带给照顾孩子辛苦的您一些不一样的体验与方式,也藉由有效策略的运用,能帮助孩子营造有利的学习氛围。

友情链接:

中方园校区:15981846548

共建合作咨询:19103817076(王老师)

地址:郑州市北环路中方园西区50号楼

Copyright© 2022 郑州市康达能力训练中心 豫ICP备11008710号 技术支持:郑州做网站-华久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