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联系人:王老师

联系电话:19103817076

座机1: 0371-65350376

座机2:0371-65351916

治疗经验

当前位置:首页 > 康复教育 > 治疗经验

自闭症与交流能力的关键词

发布时间:2011-10-10 阅读量:306

交流能力的发展

    交流是一个互惠的、动态的过程,是促进社会知识、社会关系和自我意识的方式。一个人如果具有高效的沟通能力,他将会有一种内在的交流动机、也有意欲表达的内容和适当的沟通方式。和语言这种抽象的和有规律可循的方式不同,沟通交流行为是社会性的、随时变化着的,它需要时时刻刻地整合处理多样化的场景信息、语言、社会性和情感的元素,需要随时适应他人行为的能力。认知能力、社会性情感的理解能力、语言能力以及先前的经验,都影响到沟通交流的能力。在自然情境中参与越多,越有利于社会性交流互动能力的增长。

    自闭症患者的社会性交流互动行为,在本质上有显著的不同。之前我们讨论了自闭症患者在社会性交流方面的核心缺陷(共同关注、模仿、多样化非语言交流能力),以及在游戏方面的困难,除此之外,自闭症的诊断标准中,还有“在发起和维持和他人之间的交谈方面存在显著的缺损”、“使用刻板重复的语言,或者运用语言方面存在异常”(美国精神病学会,1994,第70页)。自闭儿的交流能力发展,一般循着一条异常的轨迹,表现出互惠性沟通的障碍和异常的、仪式化的交互行为模式。

    自闭儿难以理解他人的社会性交流行为和情感行为中包含的意图、内在心理状态和含义。所以,他们在融入社会性交流互动方面就存在严重的缺损(Frith,1989)。自闭儿在分析和整合他人社交信息时候的障碍,导致了他们难以用一种顺畅的方式,来获取社会事件的含义。他们通常会把一个特定的场景和具体的社交行为联系起来,因此显得较不能够相关社会情境之间的相似性,而这一点是灵活应对中所需要的。这种障碍导致了无法在相关场景之间进行泛化,从而导致了动态的、不可预知的真实社会交流互动,给自闭儿带来了很多无法应对的问题。

    本节讨论这方面的三个相关能力,特别是互惠性交流的过程、交流行为的社会性功能以及交谈过程中的复杂性。表1.4总结了自闭症的交流特点。

1、互惠性的交流

    在语言出现之前,普通孩子能够发起社会性接触、观察他人、通过声音和物件玩耍维持互惠性的交互行为。他们能够进行共同关注、轮换游戏、模仿简单的动作和声音。他们能够用多种多样的非语言手段来吸引他人对他们的关注,也能对成人发出行为指令。孩子会运用眼神、肢体语言和声音词汇,并且等待成人的响应。他们能够发起交流互动,并相应他人的建议。

    大人们能够建立可以预测的常规性交互行为,所以大人在孩子形成早期交流互动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大人们在孩子所处的环境中,通过行为的可预测性、简单性、冗余性、夸张的情感表达以及对物和事件的引用,促进了孩子的交流互动行为。孩子们的互动行为会逐步演化成互惠性的交互,这种形态的转化,基于孩子被理解和维持交互行为的愿望。

    从婴儿时候开始,正常发展的孩子会使用眼神交互、进行声音方面的轮换行为。类似挠痒痒、躲猫猫(把脸对着孩子时隐时现)和玩玩具的多种游戏,可以帮助建立共同关注,增强互惠性的交互行为。大人对孩子的响应是条件触发式的,比如,当孩子发出声音的时候,大人也有应答,从而引发了孩子更多地发出声音。很快地,孩子就融入了这种轮换性质的交互中。大人们会调整应答孩子的时机,以便这种交互能够进行下去。很快,孩子会主动发起类似的轮换行并学会如何根据大人的暗示作出响应。这种社会性的互惠交流奠定了后续沟通能力的发展。

自闭症患者的互惠交流

    自闭症患者的互惠性交流活动不是完全没有,而是较少主动发起,较为没有灵活性。自闭儿维持互惠性交互行为的能力明显受到损害。为了尽量减少变[FS:PAGE]化,维持一种非常局限的互动方式(尽管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成功的),他们会坚持用用一些常规化的交互模式。

    自闭儿响应交流对象的能力上,要明显好于发起社会性交互的主动性。不过,交流对象这个角色的表现,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交互行为的成败。当现实的社会情境和交流对象的交流需求,和自闭儿的交流方式之间缺少一致性的时候,孩子就更加难以完成交流。在交流中,孩子必须懂得并理解发起信息和对信息作出回应这两种角色概念。然而,大人们通常会较快地对自闭儿的需要作出预测和响应,而不去期待他们主动发起交互行为。很多孩子都把自己定位在响应于请求和命令的角色上。比如,大人会在孩子有机会发出请求之前,就去问孩子“你想要什么?”提问题经常会限制交互的顺畅进行。如何增强孩子的交流动机和互惠性交互行为,是对自闭儿进行干预的关键所在。

2、沟通交流的社会性功能

    语言的功能可以是交互性的(比如用于提出社会性的意图),也可以是非交互性的(比如作为自我调控的手段)。沟通交流的社会性功能包括对他人作出回应,提出各类请求、想法和情感。非交互性的语言(比如自言自语)是一种对行为进行自我调控的方式。

    在语言出现之前,孩子运用非语言手段表达基本的需要、兴趣和情感。他们用眼神、肢体接触、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比如给与、展示和把玩物品、伸手去拿或者指向物品—来传达各种交流目的。当语言出现之后,孩子就会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表达各种交流目的。他们用语言来满足基本的要求、对环境施加控制、建立社会关系、获取信息、分享体验核表达想法和感受。研究表明,正常发展的孩子,从语言出现之前,到能使用语言的多个阶段中,都能在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场景中展示全方位的沟通能力。

自闭症患者的沟通交流能力

    自闭儿在语言出现之前和之后,都可观察到他们在语言的功能性运用方面有别于正常孩子。在语言出现之前,他们的非语言交流行为局限在某些特定的场景中。他们运用眼神和其他肢体语言,通常用于提出要求,而不是用于分享。孩子或许能够用手指向他所需要的东西,但是不会用来让他人的注意力转移到感兴趣的物品上。相似地,他们可能用眼神来提出要求,但是不会在他们和大人、玩具间建立共同关注。不论在语言发展出来前后,他们的交流大部分是为了要求或者拒绝,而不是分享信息和情感。自闭儿倾向于提出对物品、玩具、食物和大人帮助的要求,但是很少主动评述对事物的兴趣,表达感情,或者合乎社会规范的表达(比如,谢谢,再见)。他们能够理解和运用对处所环境有清晰和直接作用的沟通方式,但是无法掌握吸引他人注意力和融入他人活动的能力。请求(比如,我要果汁)和拒绝(比如,我不要这个)是和有形的场景线索(他想要或者拒绝的东西)以及大人的反应(比如给与或者拿走)直接相关的。在缺乏具体的线索情况下,自闭儿难以发出或者主动分享沟通信息。

    模仿语言(俗称鹦鹉学舌)是指对他人语言的即时或者事后模仿。对于有语言能力的自闭儿,模仿语言是一个常见的特征性表现,他们这种方式来进行交互或者非交互行为,用于和社交伙伴之间的请求和交互。模仿语言也用来发起交流性行为(比如,要求、呼唤、抗议)或者维持社交性的互换行为(比如轮换、提供信息)。有的孩子也用某些形式的模仿语言来进行自我调控。有些模仿语言,可能表现得高度“自动化”和没有实际功用,和所处情景中的人和物没有关联。

    清晰的情景线索能够指引自闭儿的交流行为,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模式都是情景驱动式的。他们的交流方式,不是源于自发分享信息意愿的缺乏,而是难以在没有情

友情链接:

中方园校区:15981846548

共建合作咨询:19103817076(王老师)

地址:郑州市北环路中方园西区50号楼

Copyright© 2022 郑州市康达能力训练中心 豫ICP备11008710号 技术支持:郑州做网站-华久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