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王老师
联系电话:19103817076
座机1: 0371-65350376
座机2:0371-65351916
部门:拓展部
姓名:韦莉莉
日期:2011、11、30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的会习惯的性的发一些无效的语言如:当孩子视觉被干扰时会不由的表达“看着我”,当让孩子表达物品的名称及让孩子表达相应的语言时我们会下意识的表达“说-说-说”,当想强化孩子认知物品名称时会习惯性的问“这是什么?”,当想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会罗嗦的问“你想干什么?”。在这些指令长期的干扰下,我们孩子的大脑几乎被格式化了,如果我们不问,孩子是不会主动的表达,他们就等着我们先问,他们才知道怎么开口说,长期以来,孩子的表达就越来越被动,所以我们在训练中就要遵循“少些指令,多写诱导”。
当孩子的认识理解及语言到达一定的程度时,我们的要求就会由低到高,如:看到杯子表达的顺序如下:杯子—杯子喝水----爸爸喝水。通常情况下我们在教的时候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这是什么?---杯子
杯子能干什么?--杯子喝水
谁在喝水?-------爸爸
其实,对于认知能力较差的孩子我们这样的模式会让孩子感到更加的困难,同时也会让孩子形成一种习惯就是:被问了之后才知道怎么开口说话,如果没有大人的问题,孩子就不知道怎么开口说话。这样,慢慢的家长就会非常着急的问老师“孩子怎么会这样呢?”所以为了避免这样的状况出现,我们从做语言基础时就要坚持:多示范,多重复,少提问。少些指令、多些诱导。
对于认知较差的孩子我建议我们在做的时候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如:听指令拿物品。例:杯子,饼干。教学过程:1、大人和孩子面对面的坐下。大人用孩子喜欢的物品加以诱导孩子注视大人,此时大人直接发指令:杯子。(示意孩子拿杯子)
2、当孩子“看---拿杯子”时大人诱导孩子和自己一起右手食指伸1且表达“杯子”
3、随着孩子视觉、配合、听觉理解有所改善时我们把物品的功能属性泛化进来如:看到杯子告诉孩子“杯子喝水”,“喝水用杯子”,然后给孩子喝一口,让孩子在用中明白物品的功能,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学以致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结合生活化的情景加以泛化,这样孩子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如看到“爸爸喝水”的情景直接用右手食指指着相应的情景告诉孩子“爸爸喝水”,同时引导孩子用右手食指指着相应的情景表达“爸爸喝水”。这样既锻炼了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又能为以后孩子能够看到什么就指着相应的情景主动说什么做一个前期准备。在这样的认知过程中我们切记:多些示范、多些引导、少些提问。
我在给孩子做训练时牢记了几点,孩子参照大人的手势能力改善了很多,这为孩子以后上学时候能主动参照老师学习做前期准备;孩子的语言主动性有所改善,孩子的语言组织也有所改善,孩子能够看到相应的情景主动的表达相应的句子了;孩子主动注视大人的意识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孩子不再被动的听到指令后才会看大人,而是能主动的注视相应的人,孩子的能力上来了,自然其主动性也就有了。
少些指令、多些诱导,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孩子的主动性在量的累积到达一定的程度,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中方园校区:15981846548
共建合作咨询:19103817076(王老师)
地址:郑州市北环路中方园西区50号楼
Copyright© 2022 郑州市康达能力训练中心 豫ICP备11008710号 技术支持:郑州做网站-华久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