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王老师
联系电话:19103817076
座机1: 0371-65350376
座机2:0371-65351916
在微博上发了一小段话(受字数限制)
这些年来,一直在接触自闭症的孩子。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可以说是非常类似,干预的方法其实也大同小异。关键的关键在于要从孩子自身的能力出发设计干预的方案,然而最了解孩子的人通常不熟悉干预原理,而熟悉干预原理的人却又不够了解孩子——要解决这个屏障,干预才会达到更佳的效果。
马上就收到评论说:每个自闭症孩子都是不同的。。。
于是,有了这一篇论。
作为一个在新西兰注册的心理学家,美国应用行为分析协会认证的行为分析师,两者在职业操守上的要求都规定了我们不应该在不了解孩子的情况下给任何干预的建议。这些年来,我一直在网络上给家长指导,也提供一些行为干预的方法,我时时都在提醒自己,不要超越这条职业操守。然而,看到国内资源的缺失,特别是在几年前,又觉得说一些毕竟比完全不说要好一些,至少还是能帮到一些家长。我在这两者之间的灰色地带上小心翼翼地行走,转眼已经有五年多的时间了。在以琳网上,我写了专门的贴子,要求家长详细说明孩子的情况,并且在回贴时,我也有明确的选择。对于不提供详细信息的家长,我还是选择了不妄言。对于其他有更多接触和交流的家长,在我回国期间,我都有做过家访,见过这些孩子,以确保我给家长的建议不会偏差太远。
在圈子里常说的一句话:“每个自闭症的孩子都不相同。”我们常常也说“当你见过一个自闭症的孩子,你就只见过一个自闭症的孩子”,意思是说,不能把在一个自闭症孩子身上得到的经验,简单地泛化到另一个自闭症孩子身上。这些说法都是正确的,但语言的“美妙”之处就在于怎么理解。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是很容易的事,也是常常发生的事。
每个自闭症孩子都不同,因为他们的年龄不同,个人能力不同,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他们的心理年龄和实际年龄的差距也不同。所以,即使是同在普系上的孩子,从一个端点到另一个端点,我们看到的似乎是两个完全没有共性的孩子。但有没有雷同的孩子?一定是有的。年龄类似、能力类似、遇到的问题类似、发育迟缓的程度类似——我想这样的例子,在圈子里的每一个人都是遇到过的。从事干预工作的我们,更有机会看到很多类似的孩子。总之,不论每个孩子有多不同,他们之间始终是有共性的——他们都是自闭症的某些特点。
当我们设计干预方案的时候,一定是有理论指导的。我是ABA人,所以所有我的方案都是有ABA理论支持的。这就是方案的共性,如果没有这个共性,那方案就没有了基石源泉,它的可信度也就没有了。然而,由于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都不同,加上每个家长的理解和执行能力不同,生活环境的制约不同,同样的方案在细节上就会有很大不同,在行外人看来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方案。
举个例子:代币系统。对于认知能力超过4岁的孩子,我都会建议家长用代币系统。但根据孩子的认知年龄,干预的目标行为,使用的地点,等等因素的不同,代币系统可以以完全不一样的形式出现——不得不在这里加一句,这个也是我的工作的美妙之处!比如星星图适用于小年龄的孩子,但用于超过8岁的孩子就显得过去幼稚;比如刚接触训练,年龄特别小的孩子,可能从3-5个代币(星星)开始;而大孩子也许可以直接用计分制;比如小年龄的孩子,代币可交换的强化物最好是能让孩子看得见摸得着;而大年龄的孩子,可以让他们说想要什么,然后赚够代币才去买;比如小年龄的孩子,可能5个代币要在10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就全部给出去,而大年龄的孩子可以一天赚10个代币;比如代币的价值在每个系统中都是不同的,要根据孩子的需求以及家长的经济负担能力来决定;比如。。。这样的比如我可以写几百个,也由此,每个用代币系统的方案,名称是一样的,[FS:PAGE]具体的细节却是不同的。而这种不同,是对于使用的人来讲的;在专业的讨论中,这些方案其实还是“同”的,都是“代币系统”罢了。
站的角度不一样,看的问题就不一样。其实不论是家长,还是专业人员,我们都会在不经意间泛化我们自己的经验。站在专业人员的角度,我们一定要坚持所有的干预方案都是从专业理论出发的,而不是从经验出发的。也正是因为此,了解每一个孩子是一个项目有效的主要关键点,而这在现实生活中恰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缺失;父母了解孩子,但他们没有办法从专业理论出发来订方案,他们更多借鉴的是经验,这是他们干预方法经常会不见效的原因。所以,我们要看到这个阻碍,在家长和专业人员合作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克服这个阻碍,才能制定更有效地制定方案,才能帮助家长更有效地去实施,从而期望取得更佳的干预效果。
中方园校区:15981846548
共建合作咨询:19103817076(王老师)
地址:郑州市北环路中方园西区50号楼
Copyright© 2022 郑州市康达能力训练中心 豫ICP备11008710号 技术支持:郑州做网站-华久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