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联系人:王老师

联系电话:19103817076

座机1: 0371-65350376

座机2:0371-65351916

社会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消息 > 社会报道

《摔跤吧,爸爸》:做“狼爸”还是“慈父”?才能让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

发布时间:2017-05-26 阅读量:1148

  最近,一部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成为热议话题,影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一个爸爸培养女儿成为世界摔跤冠军的励志故事。曾是印度国家摔跤冠军的爸爸,一心想要一个儿子从而将其培养成世界冠军,但是妻子却一连生了四个女儿,倍感失望的爸爸意外发现了两个女儿的摔跤天赋,于是经过近乎严酷的训练,两个女儿终于如愿以偿,先后赢得国家冠军和世界级冠军。

  电影中,爸爸为了让女儿成为世界冠军,定下了一系列的训练计划:每天5点起床进行各项训练,各种忌口和可恶的牛奶与鸡肉,还把女儿的头发都剪掉,让她们和男孩子去摔跤,使得她们背负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忍受着来自路人和同学的嘲讽以及异样的目光。

  影片所反应出的爸爸教育女儿的方式也引来了众多热议,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爸爸把女儿培养成了世界冠军,赢得了世人眼中认可的成功。但是他严苛而疯狂的训练方式,以及强制要求女儿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的做法,让很多同为父母的家长不能理解,更无法接受。

  “强权”“急于求成”“残酷”等反面字眼成为了爸爸训练女儿的争议点,如果教育成为一场“强权”统治下“急于求成”的速成论,那么好的教育究竟是给孩子一个能够有自由意志的空间,还是让他们在封闭的与世隔绝中强加灌输而忽视孩子的天性?

  强权VS溺爱:父母应该给星儿怎样的教育?

  从教育的本质来说,无论孩子是正常还是残疾,其实教育方法都是相通的。对于自闭症孩子来说,虽然他们有社会交往、语言障碍和行为异常,但是在接受康复教育的过程中,依然会面临两种选择。

  第一是“强权”,包括父母和老师,在面对自闭症的特性而采取的教育方式中,父母从否认—迷茫—愤怒—内疚—痛苦,到最后接受的历程中,极度渴望孩子能够尽快康复,从一个自闭症患儿转变为“正常的孩子”。

  于是,就将自己的意志和认为的治愈方法强加于孩子身上。有些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师在接收孩子的康复训练中,也一味地强调让孩子不再简单地拥有自闭症的属性,有意无意地“强制”孩子开口说话、学会社交、行为正常;

  第二是“溺爱”,父母因为过分自责而将自闭症孩子的原罪归咎于自己,从而深深自责和内疚,在对待孩子时,更加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孩子刚想表达对某种事物的兴趣,甚至不用表达,父母就急于满足和全权代理。

  他们认为这是一种爱的补偿,却恰恰剥夺了自闭症孩子主动表达需求的能力,造成孩子也以为什么事情都不用自己开口和表达,就能够轻易得到和满足,从而更加沉默和不再拥有情绪,更加封闭于自己的狭小世界中,与世隔绝。

  以上两种做法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成为了父母“强权”教育下的试验品,甚至牺牲品。不断地尝试各种各样的医疗治愈方法和康复训练方法,甚至是道听途说的神乎其神的“祖传秘方”屡试不爽,既浪费大量金钱,又耽误了孩子最佳的康复训练期,结果造成孩子病情加重,甚至再次受伤。

  狼爸VS慈父:掌控孩子的一生,还是在自然环境中成长

  在影片《摔跤吧,爸爸》中,印度的女孩子过了14岁就要嫁人,以后的生活,就是生孩子、做饭。她们的生活本来就无从选择。而父亲确实以强权的方式,给了毫无选择机会的两个女儿一种新的可能性。

  从人性上讲,父亲以自己的意志行事,不可取。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特殊的社会环境,女性的社会地位,使得父亲必须根据孩子的天赋来为她们谋划未来。最关键的一点,父亲其实做到了因材施教,毕竟他看出来了女儿们摔跤的天赋,并不是无由来地瞎折腾。

  此时,“狼爸”也成为影片中爸爸的代称。这样的“狼爸”虽然有残酷狠心的一面,但是也毕竟能够看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和潜质,于是因材施教,挖掘女儿们的摔跤天赋,最终培养她们成为世界冠军,从这一点来说,所谓“狼爸”其实也是“慈父”的合体,虽然有矛盾中不可调和的一面,但是也有人性中至善至美、至真至纯的一面。

  有评论指出,从掌握技能和获得知识方面来说,教育从来都是痛苦的,是反本能的。无论一开始对这项技能有多高的兴致,到后面都必须克服一段枯燥的过程。在孩子尚不能理解这一段枯燥的必要性时,往往对于学习和教育是不知对错、身不由己的,这个时候就应展现父母清晰的方向和目标,那么孩子这时的“痛苦”就是必要的。

  从痛苦到自然接受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潘若简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没有最理想的父母,也没有最理想的教育,同样也没有最完美的孩子。好的教育是给孩子一个能够有自由意志的教育,让孩子有空间去选择。”

  自闭症孩子的教育也应当是一个自由空间的选择。更多的星爸星妈们普遍存在教育焦虑,他们一方面极度渴望孩子能够很快通过康复训练见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又明白孩子的康复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达成的,于是他们一边扮演“狼爸”,一边又适时地充当“慈父”,而《摔跤吧,爸爸》带来的一条特色教育之路和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也给人以更多的启迪。

  与其掌控孩子的一生,不如让他们在自然环境中成长。

  残缺VS完美:家长只看到强压下的汗水,却无法看到汗水背后的泪水

  既然选定了方向,那么,如何给孩子一个自由意志的教育和空间呢?

  或许近日媒体报道的《中国版“摔跤吧爸爸”她把3名智障孩子教成冠军》的新闻能够给更多星儿家长借鉴意义。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前世界冠军——张杰,如今是26名残障孩子最亲的“教练妈妈”,在两年半的世界内,培育训练三个智障孩子勇夺冬季特奥会冠军,其他残障孩子有的还当了速滑助教。

  2014年5月,张杰和老公从国外回到家乡七台河,老公董延海任少儿短道速滑特色校总教练,张杰则一头扎进了特教学校,利用多年学习的运动康复技能,从140多名学生中挑出26人,成立了短道速滑队,不拿一分钱当公益教练。

  在这支特殊队伍里,有唐氏综合征4人,自闭症1人,精神障碍、行为障碍、智力障碍16人,听觉障碍5人。

  面对这群患有精神残疾的孩子,张杰摸索出一套独有的教程。孩子听不懂术语,她就手绘训练图,一遍遍做示范,陪着一起跑。为提高孩子们自信心,她费尽周折协调各方,创造了很多新训练形式,与正常孩子“融合训练”。

  她一人身兼多职:滑冰教练、磨冰刀师傅、心理辅导师、器械调修师、队医……晚上,她还得帮孩子洗头,挨个耐心地做心理疏导。连续40多天,她每晚只睡两三个小时。

  前半年在学校训练,家长不知道她是谁,也不看孩子们训练,有人说教残障儿童滑冰简直可笑。但张杰有一颗执着的心。

  2015年1月12日,第一篇训练日记在张杰个人网络空间发出。此后近千个日夜,1600多篇训练笔记记录了孩子们每一个细微的变化,凝聚了她点点滴滴的爱。

  张杰在训练前总是精心打扮一番,有时扮演小白兔,有时扮演大熊猫,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好引起孩子们关注。她还带些小礼物,有时带一个小杯子,有时带一个小熊猫,让孩子们在一次次小惊喜中投入训练……

  故事中的张杰,也承认爱是康复最好的秘方,能够慢慢融化了孩子们的心。但是,对于残障孩子的康复训练乃至让他们取得骄人的成绩,仅有爱就够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张杰有一颗童心,她像对待亲生子女一样对待每个残障孩子。

  自闭症孩子“小一”最喜欢汽车,每年自闭症日的那一天,张杰都会带一个汽车模型,作为特殊的礼物送给他。张杰会为每个孩子竖起大拇指,并送上一句句温暖的鼓励:“谁最棒啊,‘小一’最棒了!”渐渐地,“小一”主动拥抱张杰。

  其实,“小一”最喜欢的汽车就是他的强化物。

  对于像“小一”一样的残障孩子来说,爱只是前提和必要条件,更重要的是选对适合的方法,残障孩子能够在自然环境中发挥最大价值,千万不可急于求成。

  滑冰,为这群孩子打开了认识世界的一扇门,他们从这里看到了自己的潜能。她说:“当我老了,或者离开,最大心愿是他们能独立生活,那将是最好的礼物。”

  这也是每一个自闭症孩子父母的心声和愿望。拥有一个自闭症孩子也许是人生中的残缺,但是即使面对残缺,也应该拥有追求完美的心愿,摔跤的爸爸和张杰用自己的汗水浇灌孩子成功成才,也把汗水背后的泪水擦干,继续前进。

  星爸星妈们,除了让孩子接受过硬的专业技能训练,你们也应该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激励师,不断给予孩子积极激励。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康复训练更有效率,正确的、合适的方法,往往能让孩子们的学习更有效率,更有成效。无论是“狼爸”还是“慈父”,都是基于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严格只是手段,并不是教育的全部。

  孩子的成长是因为父母和老师优秀的指导、高效的学习方法,再加上他们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学习动机与兴趣,才能让他们有更多可能和希望,从而改写自己的命运。

   

  (注:文中部分内容综合北京日报、新华网报道)

友情链接:

中方园校区:15981846548

共建合作咨询:19103817076(王老师)

地址:郑州市北环路中方园西区50号楼

Copyright© 2022 郑州市康达能力训练中心 豫ICP备11008710号 技术支持:郑州做网站-华久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