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联系人:王老师

联系电话:19103817076

座机1: 0371-65350376

座机2:0371-65351916

治疗经验

当前位置:首页 > 康复教育 > 治疗经验

自闭症觉醒的行为介入教学:案例操作(一)

发布时间:2013-07-18 阅读量:537

  父母啊,我知道您很努力,全心全意的接纳这个孩子,您全力在遵循谘商师和治疗师的建议,钱也不吝惜地在付。但,他却更安逸地活在自闭的世界,您的配合使他在自闭症的世界更「正常」了。然后,他不再「小」、不再「可爱」地能令人遐想他的「单纯」,您一直问,倒底有什么该做的没做?其实,只有一件,请视他为正常的孩子「管」和「教」他,不要待他如癌症或是脑残的病人,一味地满足他,只要他「快乐」!也不要因为孩子有「自闭症」的诊断,就遽下判断大部份的行为是重覆性的「问题」行为,又或是因为自闭症的「无意识」行为;更不要什么都解释成是寻求感统的输入和刺激。因为正常的小孩也有感统的需要;在没有语言的能力下,自闭儿用『言语行为』表达他的社交动机,就跟许多正常的孩子一样,他寻求被注意、被认识、被接纳,只是他无法分辨「社交期待」规範下应有的互动是什么,更因为不常被教导「肢体语言」的社交讯息,他和一般人无异,就按照自己所经歷最有功效的方法,控制自处的环境。

  以下有10件单一的行为介入个案,愿您在其中察验到一个现象,父母所欠缺的不是自闭症的「知识」,而是缺乏认识自闭儿所没有的「自我调适」能力,他们需要一个具体的基準成为提示,这也是父母需要学习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同理心的「常识」。

  个案一: 孩子不能等大家一起开动,就自行吃起饭来了,怎么办?

  解答: 这是一个传统ABA行为介入的案例。以「行为分析」的客观角度来审视这个现象,在吃饭的场合,这个孩子所展示的吃饭行为是正确的,因为在这个社交场合裡面,他并没有当众脱裤子大便、或是对菜肴吐口水;但是,以「社交期待」的规範分析这项行为的「问题」所在,在于他不知道「何时开始」吃才是正确的。一群基督徒在一起吃饭,「什么时候」能开始动筷,在于「听到」有人说“阿门” 。一般家庭一起用餐,「社交期待」的规範是要求我们,「看到」家中的长者动筷子之后,才能吃。也就是说,自闭儿需要按照他个人的家庭背景,被教导收到某个讯息之后(例如爸爸入座说「开动」;或是外婆喝了一口水后),就可以吃;也或者是要看到妈妈坐下、动筷子,才能吃。我们需要藉着指定某一个人、一个具体的事物、现象,以帮助孩子有确实的基準可以遵循;日后,在其他的社交环境中(例如参加生日派对),父母只需要指明「看到是谁(寿星)」、「看到什么(吹蜡烛、切蛋糕)」以使孩子有社交资讯能判断「何时开始」吃才是正确的。将来类化此项社交行为在学校生活中,可转移到看到老师、或听到铃声作为提示的指标;并在运动中,很快能瞭解「哨声」或「枪声」是起动跑的瞬间「提示」。

  在开始下一个案例之前,我想请父母思想另一个问题,若自闭儿在家裡,是想吃就动手吃、要吃就随时有的吃、在饭桌上他最大;那,他如何能有动机要注意「除了自己以外」的人、事物和现象呢?在家裡被培养出的问题行为,又如何期待他在社交环境中,能自动地调整、矫正「不符合社交规範」的行为呢?事实上,改变孩子的行为之前,是家庭的互动模式和习惯,要先能愿意被调整。

  个案二: 自闭儿兴奋时,会喜欢拉扯另一个(特定)孩子的头髮。

  解答:从儿童成长学的「行为分析」来观察这个现象,一个正常的孩子若喜欢另一个孩子,他可以用社交语言寻求接纳、和进一步的接触,例如说「你叫甚么名字? 我们可以一起玩吗? 」。以同理心的角度体认自闭儿在没有社交语言能力的情况下,他就不知道应该如何「破冰」以经营适当的社交行为;所以,自闭儿若喜欢另一个孩子、并想得到对方的注意力,他会嚐试用「最有效的」行为,以使他喜欢的人会对他有反应;或许一开始只会在那个孩子身旁晃来晃去、跳来跳去,或许是撞他、打他,直到有一天,他发现,一拉那孩子的头髮,那孩子对[FS:PAGE]他的反应特别直接和强烈,哪怕是狠狠的一瞪、一个白目、或者一句「面对面」斥责的话“你好讨厌!” 甚至骂他“神精病!”,因为自闭儿他不懂得分辨甚么是可被接纳的社交行为,对自闭儿而言,他是「成功地」得到了另一个孩子的注意力,并且「重覆」此行为,能得到他人的反应是完全「可被预料的」,那么我们就不难想像,为什么「聪明的」自闭儿在兴奋时,会喜欢拉扯另一个(特定)孩子的头髮,以邀请他「与君同乐、回眸一望」。若大人确定,自闭儿的确是挑选「特定的小孩」以表达他的兴奋 (动机确定之后) ,此时,大人可以试着介入成为自闭儿的社交使者,很友善地对那个孩子说,「 对不起,小伟是喜欢你的,只是他不懂得怎样跟你说话,所以他就拉你的头髮,想要得到你的注意力。下次他再这样的话,你就把他的手挡开,然后告诉他,「小伟,你说“嗨!”」若自闭儿喜欢的特定小孩对他有要求的话,对他而言,建立替代行为的学习动机就更强烈了,因为这位特定孩子的肯定和接纳,就是自闭儿所期待的正面增强物;往往我们会惊讶小孩教小孩,会比大人教小孩还要容易。

  个案三:早上起来,没有语言能力的五岁小孩会发出无谓的声音;学校下课后,会疯狂的衝出教室。

  解答:早上起床,发声的行为是正常的;我们一般人早上醒来伸懒腰时,也会不自主地通过发声以吐气。或许这孩子的起床声不适宜人耳的「接受度」,那么,我们就要按照这位没有语言能力的小孩「既有的」口语发声能力,教导他以一个正确的方式发出声音,例如是“啊” 、“哇” 、“哼” 、“呀” 等等。虽然,我的儿子康康是有仿音能力的,我的家庭教育一样是教他早上起来,大喊“哈利路亚!” ;有时他作错事,不知道该如何面对爸爸的询问,也会大声喊“哈利路亚!”(是通行无阻的特赦宣告) ,慢慢地,等他再长大,他竟在“哈利路亚!” 的经验中,瞭解并体会了饶恕的恩典真谛。我们的孩子其实从早上一起床,就在寻求社交上的被注意和被接纳,他没有能力对我们表达请安的沟通,说声,「妈咪早」;但是,我们需要因循着他的行为动机给他社交语言(替代行为),以取代现有令人错谔的社交行为 (怪声) 。

  首先,按照儿童成长学的行为分析来观察,下课鐘一响,五岁的孩子像放风衝出教室的行为是正常的,只是因着安全的考量,有人唤他的名字时,他会不会停下来回头望?许多自闭症的行为挑战,是在于不回应大人的唿唤和警告,我们也担心他一跑出门就不见了,在学校环境中也有危险的顾忌;因此,我们当下的行为介入目标,是要给孩子一个具体的指标,例如饮水机、或是厕所,使跑出的行为有明显的目标提示能停止,也帮助大人能安心在哪可以找到小孩。一旦第一个行为介入的目标达成,我们就能继续衍伸下一步的行为介入指标,例如排队、和如何按键、喝饮水机的水;如何使用公共厕所、和洗手等等。

  在判断和分析孩子表面行为下的动机过程中,我们先要观察的是,「某行为在某个社交环境裡面是否是正常的? 」若是的话,我们行为介入的教导目标,就应该着重于教他「合乎社交规範」的言语行为,以替代他现有不被接纳的行为表象。好比说,许多父母都担心自闭儿会有跑出家门走丢的危险,心智成熟度相当于年幼儿童的自闭儿,他们没有语言能力,因着好奇心的走出行为,却是与2-3岁的幼儿行为无异,我们是不可能做到紧迫盯人的万无一失,有时他们小跑步的速度,竟也会令妈妈追不上;所以,大人要有危机意识的防备和教导,例如在孩子的脖子上挂类似军牌的项鍊,上面刻有紧急联络电话和姓名;针对高功能的自闭儿,要教导一个具体的提示,例如认识穿制服的警察、或是居家附近熟悉的便利商店,使小孩的眼睛可以寻找到提示的指标,以便他能得到迅时的协助、或被寻找到,这对一般有自闭症幼儿的家庭是很重要[FS:PAGE]的保护教育。

  个案四:孩子吃饱了,但是他不会用正确的语言去表达“我吃饱了”就只是跑掉。

  解答:听到这个问题的立即反应,一般的 ABA治疗师会用的方法,是教仿音;硬性不让孩子离桌,直到他发出、或说出「我吃饱了」的“密语”才准放行。但是,以言语行为(VB) 的行为分析準则来看,这个孩子有使用沟通行为(跑掉)以表示他已经吃饱、不想再吃了,只是他的沟通行为不符合「社交期待」的沟通规範,所以我们所需要设立的行为介入目标,是要给他一个具体的社交经歷。他可以离席,但他必须瞭解到,当他离席的行为发生时,也就是要确实经歷到「饱」,是 不能够一小时后又要吃、或者要求食物。父母也必须要建立具体的沟通「家规」,他一离桌,就要把他的食物都收起来;我们教正常孩子也是这样。若他会因着学习仿音说「吃饱了」、而被允许离桌,想吃就随时有的吃,我们就忘了最重的言语规範,就是小孩要被教导话语中的约束力,这才是真正教导了「沟通」的意义。将来,这般被培育出来尊重自己口中话语的孩子,虽有自闭症,却具备了连正常人都少有「说话算话」的品格。

  在家中,若让孩子切实经歷行为所产生的果效,才能有效地操控学习的动机(飢饿),以顺利介入孩子按时吃、并摄取正当食量的社交行为;日后也是预备自闭症儿童进入学校、适应团体行程表的独立行为,并为社交话语的资讯交换的认知,奠下了稳固的基础。

  个案五:小孩面对不想作的事情,他就说,「我要尿尿」。

  解答:这个孩子是一个主动运用负面增强行为的操作者,当他说,「我要尿尿」,所有对他的要求跟指令,都应该在「他的预料中」会被挪去、或停止;若他不喜欢画画,只要躲到厕所,出来后大人可能就让他经歷「逃避」指令的成功性。现在,我们就要针对孩子的行为模式「见招拆招」。

  首先, 家长要确认孩子距离上次尿尿的时间有多久,一般人不可能在十分鐘之内尿两次,除非是有频尿的问题;但,一定要先排除健康上的疑虑,父母要请医生查证是否有尿道炎、膀胱无力、肾弱等问题。在没有孩子生理障碍的考量下,这时大人要「忽略」小孩的沟通表达,并要坚持指令的执行,必须让他完成功课或工作,使「尿尿」这两个字没有规避指令的力量。这个孩子会重覆用「我要尿尿」的行为逃避他不想作的事,肯定是他常常经歷到「我要尿尿」这句话能屡次成功地逃避指令;此时言语行为的介入目标,就是要使「我要尿尿」这句话失去掌控大人行为的力量。正常的孩子也会用「我的肚子痛」以逃避上学,一旦父母识透小孩的行为动机,这是普及化的家教!一样是要忽略「谎称有病」的诉求行为,贯彻要求孩子上学的指令。

  个案六: 孩子吃饭的时候,会去拿爷爷的、奶奶的、和爸爸碗裡的食物,不吃自己的;但他不会拿妈妈的,因为妈妈不让他吃她碗裡的食物。

  解答:其实,这孩子的行为是大人养成的。 因为他从社交互动中瞭解,妈妈不给他「妈妈碗裡」的食物,他就不拿;可是,当他去拿其他人碗裡的食物时,爷爷、奶奶、和爸爸会跟他有互动 ,「你要吃肉阿?还是要吃菜?来来! 多吃些吧!」重点是,自闭儿的行为是要得着「食物」呢?还是他藉着这个行为要得到社交上的「注意力」?行为分析的关键点在于,他不吃自己碗裡的食物,也不会拿妈妈碗裡的食物。仔细评估这个行为模式,可以观察出这孩子吃饭行为的惯性:吃饭时间,全家人这样的互动是被孩子所操控和期待的。纵使妈妈不允许他吃她碗裡的食物,若妈妈用斥责的口气对他说,「不可以拿别人碗裡的食物!」或是「吃自己的!」,这也是在给予孩子社交的注意力阿。就像前面那个自闭儿,拉一位特定儿童头髮的例子一样,若这个孩子因着拿取别人食物的行为,经常成功地得到家人的注意力和「脸色」的互动,他的经歷告诉自己,这就是与大[FS:PAGE]人社交互动的模式。若在公共场合,他也可能会重覆这项「拿别人碗裡/盘裡的食物」的行为,以为是能得到注意、寻得互动的沟通方式。

  我们的行为介入目标,应从全家一致迥避、或推开他拿取食物的手,并要使他多次经歷漠视、并吃不到别人碗裡的食物;若孩子不吃自己碗裡的食物,非要吃别人碗中的食物;请切记!吃饭时间要被大人控制至多只有一小时,时间一过就没有东西吃。因着飢饿的动机,我们才能有效地建立并介入自闭儿「吃自己碗中食物」的正当行为。

  个案七:孩子喜欢去拉自己的生殖器。

  解答:小孩一拉生殖器,绝对会得到大人的注意力。他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大人有没有持着「论断」的态度来评估这项行为?是由于「自闭症」而产生的异常行为吗?针对这项行为,其中的一个假设,是自闭儿经歷运用这种行为能「得到」我们大人立即的注意力,尤其是父母的关怀。若他想要跟你有社交的互动,这种行为就算得到的是被骂、被瞪、被靠近、带往厕所,以自闭儿的动机角度来观察,他的行为成功地达到了既求的目的。另一个假设,是自闭儿经歷运用这种行为能成功地「逃避/ 停止」别人的靠近、或是大人的指令。但,有另一个假设是超出自闭症行为的生理状况。当孩子会走路以后,年轻的母亲有很多的育儿新知要学,或许不会马上反应到男孩的包皮阴茎头炎等疾病,是幼儿时期较为常见的;合併癥状主要有以下叁种:一是泌尿系统感染,二是包皮炎,叁是狭小的包皮口为细菌繁殖提供了场所,形成包皮垢、引发感染。我们能想像自闭儿有口难言表述生理上的痒和痛吗?真的,不是所有的异常行为都是自闭症行为。孩子若拉自己的生殖器,千万要用行为科学的塬则,在多方假设下,小心观察并求証。真的,行为是孩子无声沟通的言语!我们要听「见」!要听「懂」那行为后面的动机诉求啊!

  个案八: 孩子每天一直问老师同样的问题“你回家后干嘛?” 吃饭阿。“吃完饭之后呢?” 洗澡。“洗完澡之后呢? ”

  解答: 按照「行为言语」(VB)的沟通行为观察这个孩子,其实他很有启动社交会话的动机,只是他没有充足的社交话题,以及缺乏维持会话的内容张力,也可观察到,他急需要被教导、并操练社交话题和内容的扩张。譬如,康儿在五、六岁的时候,每次看到人所问的第一次问题都差不多:“你喜欢吃什么?” “你最近看过什么电影?” “你喜欢看什么电视?”等等... 。但是,第二次再遇到同样的人的时候,康儿也会再问同样的问题,却引起同侪不悦地回话,“我已经告诉过你了,你为什么老记不住?”后来,我也发现小朋友竟因此以为康儿笨。若我们仔细地观察康儿的言语内容,不难发现这些都是ABA治疗师教导社交会话,所使用的台词、套句;但我们也能再进一步地看出,康儿是有认真地从治疗师那学习话题的运用。只可惜,在真实的生活中,这些话题也只能对同一个人用一次,并且最难想像和控制的是,离开保护性的治疗师和小孩互动的环境;那,我们该如何装备自闭儿的社交语言,使孩子社交的动机可以得到满足、以致成熟呢?

  心理师常分享一些育儿道理让我们父母心有所共鸣,而专业的沟通技巧就是在于善用「同理心」。因此,邀请同侪自然地加入自闭儿的社交接触,我们作父母的,从机伶地懂得成为小朋友间沟通的桥樑、到期待并稍微敦促同侪的配合,我们也要积极地教孩子去认识并运用「同理心」,站在同侪的角度和位置上,客观地理解其他小朋友的内心感受,问一些对方感到有兴趣的话题,又同时可以让对方滔滔不绝的讲,进而按照自闭儿的心智成熟度,介绍计画、抑制反应、自我调节和认知的变通性。例如,当康儿站在他喜欢的小朋友的旁边,我知道这位小朋友很会、也爱打篮球,「同理心」的教导,不是靠仿说、教康儿默记社交破冰的台词,而是教康儿第一要懂得观察、并讚美对方[FS:PAGE]的长处(最爱炫的),于是康儿会对他说,“你的篮球打的真棒!”再者,要从同样的主题(篮球)延伸Ws的问题,“你最喜欢哪一支球队 (What) ? ”“你最喜欢哪一个球员(Who)?” “为什么呢(Why)? ” “你平常都什么时候练球(When)?” “哪裡的球场,小朋友最友善(Where)?”这些问题足够让对方回答很久,康儿也得到了一对一的相互注意力。根据此例,譬如说,这位是数学老师,自闭儿若被教导如何观察、以及运用「同理心」,孩子可以开始这样的社交破冰,“老师,你好厉害喔!(讚美)” “你为何决定当数学老师呢(Why)?” “老师,你最喜欢什么样的数学题目(What)?” “老师,你在哪裡教过呢(Where)? ”等等…。让对方感受到小孩的重视和尊敬,纵使老师会一直回孩子的话,但「主题」,绝对会从孩子当场观察到的(不是不知变通的)线索,先给予对方讚美,包括新的髮型、新的皮鞋、歌声、画图,等等…。最重要的两件事,不仅仅是自闭儿的社交动机得到满足了,并且他在有系统的 Ws 架构下,能藉着观察对方、以寻找新的话题,更善于启动社交的会话。

  个案九: 孩子以前被欺负的时候,不懂得应对,后来妈妈教他要保护自己,于是他现在会打回去,怎么办?

  解答: 这是很正常的学习行为,以前不懂的自卫,现在懂了。基本上,他的行为模式是正常的;只是,若孩子有一天,遇到一个比他会打人的小孩,我们就有安全的考量。所以,我们要教他用其他的方法,保护自己。我在此,再重覆地指出一个迷思,像这样的行为,会不会发生在正常的孩子身上呢?还是,这会打回去的自卫行为,是一种自闭症的行为?很多时候,教养一个自闭症的孩子,我们会不自觉得以为任何失常、失控的行为都与自闭症有关;那,正常发育的孩子应是完美平衡、绝对没有情绪障碍、不需要被教导任何的「社会规範」吗?父母啊,当我们在教导自闭儿「同理心」之余,我们自己要学习以一般亲子教育的「平常心」看待自闭儿的行为。正常孩子的父母也被雷同的问题所困扰,「我家孩子特别爱打人,从会走路、就会打人,怎么说都没用」; 「我家孩子脾气大,爱打人,特别难管教,怎么办呢?」; 「我们打他、骂他、夸他... ,什么方法都试过了,他就是喜欢打人,怎么办呀?」那么,正常孩子是有「隐藏、未被发现的」自闭症吗?

  在此案例中,母亲有特别提到孩子有被教导自我保护,在与母亲进行了交谈、和在家庭中,针对孩子与父母的互动行为作进一步的观察,我注意到几项细节:

  1. 个人的生理:这孩子10岁,本身是一个活动量很大的孩子,体格健壮,手脚动作都很重。

  2. 成长环境:这孩子在家是由保姆照顾,保姆平时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是照单接受的;孩子的攻击行为往往是发生在,有必要的行为规範和规则的运动场合,在身体被衝撞、却又被限制、无法随心所欲的抢球、卡位时,这孩子会产生故意的攻击行为。

  3. 成人的反应:一般1-3岁的孩子具有攻击行为,是非常普遍;他们会藉着自己的行为,试探和认识同侪和大人们的反应。对于孩子第一次的自卫性攻击行为,保姆不但不在第一时间阻止,还在旁边、若无其事地肯定孩子的自立自强,让孩子不认识到这是一个错误的自卫行为,并且每次孩子挥手,都会伴随保姆讚许的眼神;使孩子的打人行为经歷强而有力的正面激励,以致打人行为会重覆的发生。但,父亲声称在事后,有用「严加管教」的方式,吓阻孩子的打人行为。

  针对这项攻击的行为, 我的建议如下:

  1. 家裡要停止类似的打人行为:孩子的爸爸,为了让孩子听话、而用同样的打人行为,惩罚孩子的攻击行为要停止。孩子根本无法理解在被打的情况下、被教导「要与小朋友和睦相处、好言相对」,他却能心同身受的明白是,「爸爸刚才打我很痛,我就必须听话了,打人真的有用!」

  2. 严肃且[FS:PAGE]一致性的介入孩子的行为:无论是保姆的笑、还是家长根据环境的不同,会有变化不一的处理态度,都会对孩子的行为介入产生负面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在打人行为的启动之际,一定要迅速且直接地阻止,拉开孩子、并严肃地警戒负面激励物(剥夺塬有的特权、增加极欲逃避的工作量,例如作数学、洗马桶);如果父母又极端地操作没有后果的「爱的教育」,温柔带着微笑规劝孩子「打人不好」,孩子所得到的资讯是「打人,能得到大人和颜悦色的注意力,也没有什么后续的结果呀,这样做还挺酷、挺有力的!」

  3. 即刻的行动介入,应优于言语的规训:当孩子出现打人的行为时,直接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介入和阻止,立刻抓住他打人的手,严肃地告诉他「不可以打人」、并马上带离现场;但重点是,「在哪出手、要在那和解」。孩子要学习认识生活中,实际的负面激励物(日后,会是社交人际关係的被排斥、被孤立),要操练道歉、握手的和好行为。这对他们来说,尤其是青少年,已然是一种极欲逃避「丢颜面」的惩罚;无需再多说教。

  4. 全家人一起加入行为介入:无论是在谁的面前,无论是谁先打了谁,行为介入的方式都是一致的;游戏立刻暂停、家庭活动暂停、讲不清的理暂停。奇妙的是,孩子学习行为科学中的 A(前因)- B(行为)- C(结果)的应用很快、比父母还聪明。如果全家人的反应和态度不一致,孩子肯定会在不明确的C(结果)下,不断地尝试製造矛盾、打破限制,直到他能自如掌控大人的反应、并维持自己的行为(B)没有责任。这也正是为什么,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在家裡、在外面和在不同的人面前,行为的表现不一致的塬因。正也是因为,家长的规矩没有塬则、缺乏一致性的C(结果),反而提供了环境,使孩子学会了「察言观色」、见风使舵的操控行为。

  个案十:孩子有很强的模仿力,模仿人家讲话的回声、应对,甚至是打人都模仿。 怎么办?

  解答: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但我们看出孩子的行为分辨能力需待加强,父母担心他好的、坏的行为都模仿。当小孩无法区辨行为的好坏,大人和他身边同侪的态度和反应,常是影响孩子模仿兴致的关键。当他模仿的动作,会吸引大人或他身边同侪的注意力(不论是好的、或引人反感的),他就越有动机模仿;当他模仿的动作不受到注意,自然而然,就会削减了他模仿的动机。所以,大人对于孩子的模仿,在反应上、和在环境上可得多费心思!所以,帮助孩子有一个具体的对象可以模仿、可以分辨好坏、善恶是当务之急。譬如,白天工作、晚上打击罪犯的英雄 (蝙蝠侠) ,亲子可藉着共同观看卡通的时间,不但能增加内容的话题、可以进行交谈,并能具体的教导孩子如何分辨价值观。我曾经问过康儿,“为什么蝙蝠侠有能力去杀死那些坏人,但他却选择不杀那些要置他于死地的坏人,却选择把坏人教给警察呢? ” 人生价值没有二分法的答案,但我们要教自闭儿、甚至连正常儿童都没被教导的深层思考,帮助孩子去看到,蝙蝠侠若跟坏人一样,都有杀人的动机的话,那蝙蝠侠跟坏人一样会杀人,他的行为就不值得你去崇拜他了。藉此,我们可以将我们对人生的信仰、价值观教给孩子;如同圣经上所说的,「申冤在主、 爱人如己、骂不还口、打不还手」。明明被亏待了,仍选择不报復,等等…。 这样,才能引导孩子思想“忍耐”的抽象概念。若人家骂你,你也骂回去,那,你跟那个骂你的人是一样的;狗对你吠,你会吠回去吗?你看,蝙蝠侠就不会选择学坏人杀人的行为。其实,这岂只是单纯的「分辨能力」缺乏呢?自闭症的共同象徵,就是孩子们不明白自我调整、自我分析的社交解读能力,他们的学习,要以一个能看得见的準标、模範,如同 ABA中的DTT教学,使孩子能依循操练、到泛化在自然环境中为止。我们做父母的(其实是每一个人),都有很多的盲点;尤其在教导自闭儿上面。[FS:PAGE]我们在网络上、讲座中可以读到、听到如何改变自闭儿行为的妙招、或孩子内心思维的解析;其实,我个人深刻地感受到,是自闭儿先教导我们面对「真实的我」。当我看到自闭儿无法认识自己行为所埋下的隐忧、又缺乏对未来判断的自我分析能力;也不知道自己有行为的固执、以摆脱它的时候,我同样看到了自己、父母和治疗师,对自闭症的认识有同样的无知、与无数的盲点。

  自闭症尚不知真正的起因,多少专业却对解因、讲论的栩栩如生、面面俱到、也头头是道。误导父母以为靠着维他命、高压氧、肠胃疏通、心理辅导、感官统合、不同的特殊教育内容、甚至干细胞,就能使自闭症消迍无形。当我身陷在自闭症的泥沼中,我多么需要有这样的一个人,不只是在诊所、或讲台上告诉我如何行,我需要你在旁耐心、不带怒气的、陪伴我、提醒我,甚至愿意坚持地点破我的盲点、唤醒我的迷思。当我面对儿子的自闭症时,我更深深地感受到,康儿也是需要这样的一个人,如此对待他,教导他、陪伴他走上每步学习的台阶,而那一生的陪伴,捨我取谁呢?在我无力改变自闭症之余,我的心态先被自闭症行为改变了;我的儿子教导我:『我若要人家怎样待我,我也要怎样待人;我若希望人家怎样待我的儿子,我就要在家中怎样教我的儿子。』

  末了,我只能提醒您这一句,「毕竟,出了家门,没有人是他的父母;也没有人有义务,要按照父母的期待,忍他、容他、不计一切的接受他!」

友情链接:

中方园校区:15981846548

共建合作咨询:19103817076(王老师)

地址:郑州市北环路中方园西区50号楼

Copyright© 2022 郑州市康达能力训练中心 豫ICP备11008710号 技术支持:郑州做网站-华久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