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联系人:王老师

联系电话:19103817076

座机1: 0371-65350376

座机2:0371-65351916

社会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消息 > 社会报道

急功近利的父母催生孤独无助的自闭症孩子

发布时间:2017-02-25 阅读量:613

  又到一年艺术院校招生考试季,除了各大艺术高校人山人海的壮观景象引发持续关注,其中,曾经在2008年北京奥运开幕典礼上以一身红裙和完美演唱《歌唱祖国》一举成名的童星林妙可参加艺考,事后采访时摇头晃脑的表现以及最终未能通过复试,遭遇北京电影学院淘汰,招致众多网民嘲讽。

  而在同一时间段因为出格言行举止频频上热搜的明星郑爽也表现的相当不淡定,被媒体拍到“抽烟照”和反常行为导致抑郁和心理压力过大;在大街上迷路痛哭,上了热搜,被媒体形容“街头痛苦、精神崩溃”;面对媒体评论,她又开通微博“@Yeah虚拟小号”,发一些不名所以,脏话连篇的话语怒怼网友和媒体。

  甚至半夜,郑爽又发了一条长微博,说自己“不敢哭不敢闹不敢笑”,“害怕镜头害怕照相”。

  纵观两人的表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林妙可和郑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年少出名,2008年林妙可被张艺谋选中,在北京奥运开幕典礼上演唱《歌唱祖国》,形象清纯可爱,大方美丽,一度成为“国民闺女”的代言人,小小年纪,便令世界震惊;2009年郑爽因主演青春剧《一起来看流星雨》中阳光明媚、青春无敌的楚雨荨而受到关注,凭借此剧获得第25届中国电视金鹰节电视剧最佳女演员提名。

  年少成名,自然带来无数的荣耀和诱惑。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两人的成长,都一心在明星的路上不断追逐。

  在这场名利的追逐中,两人郁结于心的情绪痼疾和心理压力也再不断的增加,但是却被双方父母看到眼前的名利而忽略,直接导致现在的林妙可和郑爽表现出的语言和行为怪异,最终情绪失控,陷入艰难倒退的境地。

  在失控的无法把控中,除了林妙可和郑爽自身因素之外,正如网友评论“一开始就没有仲永十里八乡尽折腰的天赋,充其量就是个长得比较可爱但资质一般的小朋友而已,被好运气过早扶上了神坛,才不配位,才导致了陨落之殇。”而来自于两人家庭父母表现出的对于名利的渴求和急功近利的想要通过子女实现自己梦想的渴望才是真正的催化剂,直接催生出孤独无助的孩子,从而导致成年后自恃优秀,无法承受压力和打击。

  中国父母在如何教育子女的讨论中,往往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龙成凤,至少要比“别家的孩子强”,但是却忽略了孩子自身性格的发展与童年成长的快乐。更有一些急功近利的父母,自己的人生中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转而将未实现的梦想转嫁于子女,逼迫他们去实现,美其名曰:“我都是为了你好!”

  据《今日头条》等媒体报道,林妙可从小学唱歌,后来在音乐附中主修了三年声乐表演,但初试就被中央音乐学院刷了下来;同班同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林妙可其实挺用功读书,但是成绩却很一般;林妙可在同龄人里当然也算娇俏少女,但当明星还是不够。

  在很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和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听妈妈的话,穿妈妈买的衣服,林妙可成为妈妈眼中的优秀女儿。但是很多人评价,这是一个普通的好女生,然而却不是一个有个人魅力的所谓明星。

  公开资料显示,郑爽生在沈阳的一个普通家庭里,母亲是普通职员,父亲做生意。她从小到大一直是个乖乖女,而在妈妈眼中,郑爽应该成为一个高贵、端庄的淑女。而第一次登台表演的郑爽只有四岁。之后,妈妈为了培养女儿的艺术修养,将五岁的郑爽送去参加钢琴、长笛、舞蹈兴趣班,接着就陆陆续续开始参加电视台的演出、比赛。

  1997年,郑爽还入选了沈阳市电影小明星的行列。而童年时代的郑爽时间非常紧张,小学连连跳级,文化艺术两手抓,12岁起一个人赴成都学艺。2005年,她还在沈阳市舞蹈比赛中获得了金奖。

  我们不是否定林妙可和郑爽们的努力,也不认为选择明星之路就是肤浅甚至错误的,但是,很多时候,对于像林妙可和郑爽一样的孩子来说,每个人固然都有自己的个性和喜好以及特长,但是适合自己的道路和选择才是最好的,如果仅仅只是因为偶然机遇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就想着挤破头进入演艺圈赚取功与名,实现一夜暴富,那就大错特错了。

  林妙可的妈妈也许并不是外人眼中一心想把孩子当成摇钱树的家长,在采访中,也表露出对女儿的疼爱,但是自从当年奥运后,她便让林妙可接很多广告。她说,因为当时孩子也很有表演的兴致,每次去拍片都很开心,自己不想扼杀孩子的这种快乐。

  然而除了表演之外,她并没有像当年隐藏在她身后真正演唱《歌唱祖国》的杨沛宜的爸爸一样,为女儿规划其他的路,而是把林妙可所有技能点的发展都放在演艺界这个篮子里。同时她说自己并不想让林签经纪公司,觉得学生应该以学业为主,所以她索性就自己充当了林妙可的经纪人服装师兼化妆师。

  同样地,2007年,郑爽被妈妈拉到了北影表演系的考场,被中戏、北影、上戏表演系同时录取。随后,郑爽在父母的支持下,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郑爽是在父母的过度期待下从事演艺圈的工作,很多人都认为郑爽爸妈是“比郑爽还要爱演想红”。郑爽爸爸郑成华不放过任何一个露面的机会,甚至在女儿的剧里客串。

  相对于“爱演”的爸爸,妈妈比较低调,但是作为“虎妈猫爸”家庭结构中的一员,她直言让郑爽从事演艺事业是起于自己的一个演员梦。

  从小开始,为了能让郑爽实现这个梦,妈妈进行军事化管理,在女儿12岁时就把她送去成都学舞蹈。

  当郑爽终于成名、有能力和最初的经纪公司解约之后,她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但是,她没有寻找专业的团队,而是将一切交给父母弟弟等众亲戚打理。父母的演艺梦终于能得到满足,可郑爽却被坑惨了。

  殊途同归,林妙可和郑爽都是家人充当经纪人,打理他们的演出事宜。现在两个人的失控和表现的情况,大家也看到了。

  明星经纪是一项很需要专业能力的行业,由父母一手打理的“郑爽工作室”显然不够专业,每次公关危机的反应都不尽如人意。

  错误的资源配置,让不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其结果一定是资源配置无法达到最佳状态,甚至会出现倒退。

  在父母的梦想追逐和“逼迫”女儿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是,他们问过本人究竟喜不喜欢唱歌、跳舞?喜不喜欢演戏?父母真的知道吗?

  他们一再求胜心切地迫不及待地想通过女儿赢得名与利,却往往忽略了女儿最该有的无忧无虑、天真快乐的纯真和天性,最终贻害了她们。

  在自闭症家庭中,也有很多如林妙可和郑爽父母一般的家长,虽然他们的孩子是自闭症,但是不同的孩子,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依然表现出急功近利和缺乏耐心。

  首先从得知孩子是自闭症后,家长都会面临较大的心理应激反应,经历否认——迷茫——愤怒——内疚——痛苦——逐渐接纳的心路历程。

  据《中国孤独症家庭需求蓝皮书》调查,家长对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的态度,43.8%的家长不能接受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的事实,22.5%的家长不是诊断后即开始对孩子安排康复训练。

  自从孩子确诊以来,星爸星妈大致可以分为以下类型:拒绝接受型、自我封闭型、消极接受型、顺其自然型。他们往往选择刻意隐藏这段经历以减少挫败感,心态慢慢趋于消极,把自己封闭起来。

  如果以上几种类型的家长还可以通过后期的引导和训练加以逐步改进,那么还有一类家长,就显得“中毒”更深且难以改变。他们就是“急于求成型”的家长。

  这类父母对孩子的康复期望很高,甚至不惜倾其所有,慕名找到最知名的机构,进行最大强度和最高级别的康复训练。还有不少家长,他们往往从外地慕名而来,有的甚至辞职卖房举家搬迁,他们往往还会尝试各个渠道得知的大大小小的康复方法,包括药疗、食疗和针灸,甚至道听途说的“土方法”和“神秘配方”运用到患儿身上,试图立竿见影有成效,哪怕这些疗法暂时还没有科学依据或者是早已被医学界否定的方法。

  错误的选择和不当的方法直接导致训练效果事倍功半,甚至出现倒退,乃至最终因为尝试毫无科学依据的高强度训练方法而发生悲剧。还留在众多自闭症家长记忆中的“四岁自闭儿嘉嘉在机构训练致死”的新闻,不正是因为广州天道正气特殊儿童康复基地“神乎其神”的突破性的创新康复理论和全封闭式的“康复”方法以及家长急于看到孩子康复的心理造成的悲剧吗?!

  父母急切希望患儿恢复健康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奢望用一种快速而根治的方法来治愈自闭症,却是一种不明智的选择。

  且不说自闭症终生无法治愈的病理和目前国内外医学界没有真正能够治愈自闭症的药物和方法,单就家长的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都将会“好心”害了孩子,甚至因为急功近利选择的错误的训练方法延误患儿的最佳治疗期。

  还有一类父母,他们带孩子在康复机构接受训练以及在家的自然环境中训练时,很多时候,家长要做的事情很多,为了提高效率,“等不及”就直接帮孩子完成很多事情。比如:孩子学不会发音,老师教了很多遍依然不会开口,看到同期训练的孩子学会了,就催促自己的孩子快点快点,甚至常常用“笨死了”等负面词语训导孩子;参加集体训练做爬行游戏时,因为孩子总是落后,就急切地拉着孩子往前跑。还有在家孩子吃饭慢,就直接喂;早上赶着去训练机构,孩子穿不好衣服,就帮孩子穿衣洗脸。

  对于家长来说,这的确节省了时间,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不同孩子症状不尽相同,还不熟练的技能并没有得到锻炼的机会,往往会出现停滞,甚至被家长的“等不及”“扼杀”从而退回到原点。

  研究表明,家长的心态对自闭症患儿的持续康复、康复效果、预后和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社会支持体系的薄弱及长期承受的压力,使家长的身心健康面临巨大的挑战,这一点是不容争议的现实。我们也理解很多家庭承受的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以及家长的无助,但是,这不是导致家长急功近利的理由。

  自闭症是贯穿终生的精神障碍疾病,需要持之以恒的康复教育,而这也对提升孩子的能力和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同时,正如郑州市金水区孤独症康复协会会长张桂娥在谈到“嘉嘉事件”时所说:“对于自闭症患者来说,在生活结构化的训练中,应用什么方法更适合孩子,对老师和家长的要求有哪些。这是训练好孩子的关键!对于应用什么方法,应该主张‘法无定法’,适合孩子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孤独症孩子个体差异千变万化,甚至个体差异也捉摸不定。因此,要想找到一种适合每个孩子的方法很难。”

  而一般说来,自闭症患儿的预后好坏与早期开始干预时间、病程、早期言语发育情况、认知功能(智商)、是否伴有其他疾病、干预方法及持续时间等多种因素有关。如果能发现早期症状,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无疑会对预后产生积极而有效的影响。

  研究和实践表明,大部分预后较好的孩子,家长的作用非常关键,其家长都有一些共同特征:团结一致、理念科学、持之以恒、心态积极、不急不躁。

  在自闭症家长中出现的“专家学者型”和“互助倡导型”两类家长则是最明智和对患儿最有益的明星。例如“专家学者型”的汉普爸爸受教育程度很高,热衷钻研各类专业书籍,对各种训练方法融会贯通后创立了“心做图说”,在圈内进行授课和交流,受到了众多家长的追捧;“互助倡导型”的洋洋爸爸,除了通过“爱和自然”学说倡导的“自然训练法”对孩子进行康复训练外,还经常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和社工等爱心人士和互助组织,并向当地政府等相关部门倡导,希望通过自身努力,团结更多星爸星妈能推动和完善自闭症的相关法规,为自闭症患儿融入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得到很多家长的信赖。

  理论和实践证明,家长的观念、态度和对相关技能的掌握,对自闭症患儿的康复和发展至关重要,所以对家长的支持被认为是经济、有效的策略与途径,而对家长进行系统和专业的培训、保证其丰富通畅地获取信息渠道,则是对家长支持的重要措施之一。

  父母是孩子耐心的陪伴者,更是协助特教老师提升孩子康复训练各项技能的参与者。尽管康复的路是漫长的,而且有可能没有终点,但是避免当一个急功近利的父母却是可以做到的。带孩子在康复之路上坚定向前,给孩子创造一个更轻松快乐的环境,和孩子一起成长,才能在爱和自然中融入社会,不再催生孤独无助的孩子。


扫码下载家机构APP客户端

友情链接:

中方园校区:15981846548

共建合作咨询:19103817076(王老师)

地址:郑州市北环路中方园西区50号楼

Copyright© 2022 郑州市康达能力训练中心 豫ICP备11008710号 技术支持:郑州做网站-华久科技